合作媒體

埔里鐵道遺跡持續出土中 處於消失的危機?

▲文史工作者潘樵在眉溪溪床發現因溪水沖刷出現內含鋼筋包覆鐵軌的水泥殘塊。(圖/潘樵提供)

 

【今傳媒/記者何秀菁報導】南投縣埔里地區早在日治時期,有電車、火車及輕便車,3種不同性質的鐵道,形成「三鐵共存」的特殊景象,這在台灣其他的鄉鎮是十分罕見的,而且根據1931年11月23日《臺灣日日新報》於的報導,當年埔里地區的鐵道長度及運輸量都高居台灣第一,因此在臺灣的鐵道歷史中,埔里因為擁有豐富而且精彩的鐵道文化,是一個不能被忽略的地方。文史工作者潘樵呼籲相關單位能重視這些極為文珍貴的文物。

 

2024年3月,水利署第三河川局在埔里鎮眉溪進行疏浚工程,挖土機在溪床中挖出一座水泥構造物,當時經地方文史工作者潘樵確認,是昔日埔里火車鐵道的舊橋墩之一,在1959年的八七水災及1960年的八一水災之後被深埋於溪床當中,沒想到歷經64年之後還能夠重見天日,讓地方人士都感到十分欣奮。

▲舊照片中,早年從埔里市區到廣成里小埔社有火車行駛,當時火車車頭的樣貌。(圖/潘樵提供)

 

因為根據地方耆老描述,當年跨越眉溪的火車鐵道橋樑大約有20座橋墩,在八一水災之後僅存七座在南側的溪床上,成為見證埔里鐵道歷史的重要遺跡。因此長期關心埔里鐵道文化,並且出版《水沙連鐵道尋訪》的潘樵,在2016年就曾經跟民意代表及相關單位反映,要多加重視並妥善維護。

 

因此,2024年3月,當第八座火車鐵道舊橋墩因為疏濬而被挖出之時,潘樵第一時間便陪同媒體前往紀錄,並建議相關單位可以將橋墩移往一旁的堤防豎立,作為埔里火車鐵道的文化地標,以免舊橋墩再遭大水土石給掩埋,可惜這樣的呼籲並沒有得到相關單位的重視,一年多過去了,那座火車鐵道舊橋墩依舊橫躺在眉溪的溪床中,慢慢地被土石給覆蓋。

 

近日梅雨來襲,臺灣的雨季正式來臨,潘樵再次進入眉溪溪床去關心那座舊橋墩,卻意外發現在舊橋墩的北側溪床上,因為溪水沖刷而出現5件水泥殘塊,有的內含鋼筋,有的包覆鐵軌,明顯是當年火車鐵道舊橋墩的殘件,從歷史文化的角度來審視,都是極為文珍貴的文物,值得相關單位的重視。

Related Posts

1 of 27,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