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策劃編輯部)
由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指導、香巴拉劇坊製作演出的沈浸式礦業劇場《我的黑金時代》,7月19、20日於新平溪煤礦博物館正式登場。劇場以歌舞、吟唱與礦工真實故事為元素,結合礦區實景,帶領觀眾搭乘礦車穿越時空,回望平溪的黑金年代。
開演現場貴賓雲集,包括平溪區公所劉郁芬課長、新平溪煤礦博物館副總簡嘉宏、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臺灣礦業文化路徑推動計畫」主持人暨櫟竹文化設計整合有限公司執行長周德清、礦工兒子基金會董事長蔡合城與執行長張東秀,以及多位平溪在地居民,共同見證這場結合歷史與藝術的文化行動。

平溪區公所劉郁芬課長指出,香巴拉劇坊與平溪合作多年,曾推動相褒歌、礦工劇等特色文化計畫,讓在地文化產業展現嶄新生命力。礦工兒子基金會董事長蔡合城以「萬貫家財三頓飯,千棟房屋一張床」形容礦工辛勞與命運無常,回憶童年在礦村成長的記憶,情感深刻。
周德清執行長則表示,《我的黑金時代》劇場作品細膩動人,成功將文史轉譯為有力量的表演藝術,讓人餘韻不絕。
虛實交錯 走入礦村記憶的共感旅程
本劇以「虛實交錯」為創作核心,運用老礦工的口述記憶,結合戲劇創作手法,敘述一段從興盛走向沉寂的台灣煤礦歷史。觀眾入場後搭乘礦車遊歷老礦區遺跡,隨劇情推進進入劇場空間,沈浸其中成為時代故事的「共感者」。
劇情主軸聚焦於客家女子沈心慧。18歲嫁入平溪礦村,不料婚後七日丈夫即因礦災身亡。她選擇留在異鄉獨力撫養孩子,象徵無數礦工家庭女性的隱忍與堅強。導演俞翔峰表示:「心慧的故事不只是一個人的生命歷程,更是許多台灣家庭曾共同經歷的縮影。」演出中特別融入台語、客語、華語的敘事語言,並設計礦工致敬橋段,讓觀眾共同為黑金時代付出心力的勞工獻花致意,展現跨世代的情感連結。


文化行動再現礦業歷史 素人演員參與演繹真實人生
《我的黑金時代》歷經數月田野駐點,演出團隊與退休礦工、當地居民深度對話,將第一手故事轉化為舞台語言,創造真實與藝術交織的獨特美學。演出亦邀請多位在地素人演員參與,不只是扮演角色,更成為自身故事的說書人。
音樂與舞蹈亦是本劇亮點之一。由音樂創作人柯孟軒譜寫主題曲,並邀編舞家蘇詩堅打造象徵礦工靈魂的肢體語彙,使劇場節奏展現哀愁中的堅韌。香巴拉劇坊團長俞翔峰表示:「我們希望這場演出不只是表演,而是邀請觀眾一同走入時光隧道,體會那段歷史的重量與情感。」
保存礦業記憶的文化實踐 礦村故事不被遺忘
本劇為香巴拉劇坊深耕平溪五年後的重要新作。團隊長期致力於在地文化與藝術融合,透過《我的黑金時代》實現文史轉譯、文化參與與實景互動,為台灣煤礦歷史留下可觸碰的文化痕跡。
礦工兒子基金會也宣布,將於11月1日舉辦礦業主題公益路跑,延續對礦村記憶的傳承與社會參與。隨著產業沒落、礦村逐漸凋零,《我的黑金時代》以沈浸式劇場形式,證明那些關於礦工、關於土地的故事,只要被記得、被訴說,就不會真正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