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A男在科技業工作,因工時長、缺乏運動,導致身形肥胖。最近員工體檢結果顯示空腹血糖和三酸甘油脂偏高,肝指數也異常,醫師診察發現他的體重112公斤,腰圍超過100公分,血壓稍微偏高136/86 mmHg,確定診斷為代謝症候群,腹部超音波檢查結果患有重度脂肪肝。
奇美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吳尚賢說明,在規律運動及調整飲食,並使用衛福部核准的減重藥物控制食慾後,3個月內減掉5公斤,血糖和肝指數異常也獲得改善,目前仍持續進行減重計畫,門診追蹤血糖和脂肪肝。
吳尚賢表示,肥胖已成為現代人重要的健康問題,盛行率在臺灣逐年上升。根據2017年至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調查,成人過重及肥胖率已達到50.7%,65歲以上成人更高達61%,且近三成的兒童及青少年也有過重及肥胖情況,問題不容忽視。
內臟脂肪堆積容易導致代謝症候群,造成輕微的血壓、血糖及血脂肪的異常,若不積極控制,可能會併發糖尿病、脂肪肝及心血管疾病。研究數據顯示,肥胖和退化性關節炎、胃食道逆流、不孕症、憂鬱症、睡眠呼吸中止症和癌症的發生率有相關。
吳尚賢強調,全面的減重計畫應包含飲食控制及運動,減少高醣、高油脂的食品,增加蔬果與高纖全穀的攝取,盡量避免含糖飲料和精緻甜食。他建議,可參考哈佛健康飲食餐盤選擇食物組成,以蔬菜水果佔餐盤的1/2,健康的蛋白質(多選擇魚肉禽肉、限制紅肉)和全穀食物各佔1/4,再搭配健康的油,每週150分鐘的中強度運動,有氧運動和阻力運動兩者都對健康有顯著益處。
吳尚賢指出,2023年的SELECT研究指出,肥胖合併心血管疾病的病人使用腸泌素製劑兩年平均可以減少9.4%體重,而且還能降低20%心血管危險事件發生率。因此,BMI≧30 kg/m2或BMI≧27 kg/m2且至少有一種合併症(如高血壓、第二型糖尿病或血脂異常等),可以考慮使用腸泌素製劑來增加減重的效果。此外,針對嚴重肥胖的病人,減重手術也是一個快速有效的方法,目前健保署核可的適應症為BMI≧37.5 kg/m2,或BMI≧32.5 kg/m2且合併有高危險併發症(如第二型糖尿病、高血壓、呼吸中止症候群等)。
吳尚賢表示,肥胖不僅是外在美問題,與許多慢性疾病有密切相關,積極改變生活型態,對於已經出現併發症的病人,可透過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醫師評估使用減重藥物,搭配飲食調整和運動,通常有良好的效果,但藥物建議持續使用至少半年以上,停藥之後也應盡量維持調整過後的健康生活型態,才能減少復胖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