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 slide
Next slide
Previous slide
Next slide
合作媒體

展現藝術家創新與多樣性 2024美術新貌獎7/13港藝開展

記者/宋佳景 台中報導

臺灣美術新貌獎自2000年創立以來,一直致力於扶持和獎掖藝術的原創精神。2016年起,該獎項取消了創作媒材與尺幅的規範,並打破年齡限制,讓更多元的藝術作品得以參賽。這些變革使得新貌獎的作品更加百花齊放,展現了臺灣藝術家的創新與多樣性。今年的入選作品更是融合了複合媒材與新媒體工具,甚至運用了AI人工智慧,為觀眾帶來全新的視覺和感官體驗。

備受藝壇期待的臺灣美術新貌獎於7月13日至9月8在就要在港區藝術中心開展
備受藝壇期待的臺灣美術新貌獎於7月13日至9月8在就要在港區藝術中心開展。圖:港區藝術中心 提供

文化局局長陳佳君表示,今年度從143件徵件中精選出了43件作品,讓我們見證了臺灣藝術家在媒材選擇和關注議題上的演變。藝術家不僅展現了豐富細膩的辯證思考,更打破單一媒材的界線,以跨域的思維,融合複合媒材與新媒體工具,更用AI人工智慧來探討人類情感、意識和心靈深處的連結,將科技與藝術做完美的結合,為觀眾帶來全新的視覺和感官體驗。

蔡慧盈的《雙鯉魚》源於童年時外婆填充的茶葉枕,並以紅繩相連串起如臍帶血脈,喚起親切溫情。
蔡慧盈的《雙鯉魚》源於童年時外婆填充的茶葉枕,並以紅繩相連串起如臍帶血脈,喚起親切溫情。圖:港區藝術中心 提供

評審團之一的東海大學專任副教授張惠蘭表示,榮獲今年度新貌獎的藝術家李燕華作品《書+家計畫:我們的日記》,紀錄創作者在橋仔頭糖廠藝術村進駐時期所進行視覺性的土地測量與日常創作,她將私人語彙以文件形式與胡適的《我的日記》對話,以其進駐經驗化為視覺符號的圖案再與書的文字相融,描述一種翻閱性質的時間與空間記憶。

吳可薇的《生成》通過影像做出對於「AI實體化」的過程想像,形成一種抽象、不真實的視覺
吳可薇的《生成》通過影像做出對於「AI實體化」的過程想像,形成一種抽象、不真實的視覺。圖:港區藝術中心 提供

另外選出的3位「評審團獎」作品,分別是楊雅晴《流》、廖昭豪《後石頭》以及廖乾杉《給我一片土地》。《流》以陶瓷結合纖維填充物表達關於創作者童年記憶中害怕、畏縮的情緒,並以材料的視覺與觸感凸顯出作者趣味的突破觀點。《後石頭》則以紙漿擬仿水泥物,量體上承接混凝土的扎實感,同時彰顯紙張的脆弱輕盈,放大人造設施抵禦自然力的無力感。此外,廖乾杉作品《給我一片土地》,對於土地的變遷透過複合媒材的運用,同時試圖藉由鏡面反射邀請觀者參與其中,與自然在時間堆疊中相互對話。

榮獲評審團獎的楊雅晴作品《流》以陶瓷結合纖維填充物表達童年記憶中的害怕情緒。
榮獲評審團獎的楊雅晴作品《流》以陶瓷結合纖維填充物表達童年記憶中的害怕情緒。圖:港區藝術中心 提供

2024臺灣美術新貌獎自7月13日起至9月8日在臺中市港區藝術中心展覽室A盛大展出,作為全國最大的單一展場,誠摯地歡迎大眾親臨觀展,欣賞藝術百變風貌。

這篇文章 展現藝術家創新與多樣性 2024美術新貌獎7/13港藝開展 最早出現於 暢NEWS

Related Posts

1 of 16,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