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 slide
Next slide
搜尋
Close this search box.
Previous slide
Next slide
合作媒體

中部第一家民營廣播電台  中聲電台與文化局攜手合作再現風華

記者/葉志雲  台中報導

中部第一家民營廣播電台「中聲電台」,因時代變遷結束播送節目後,轉型為「中聲佳播數位文化館」,與台中市文化局攜手合作,利用珍藏豐富的黑膠唱片等廣播文物及以及硬體錄音設備,朝地方文物館方向營運,展現舊城區老建築的再生魅力,讓市民重新走進音樂的時光隧道。

中聲電台舊址。(葉志雲攝)
中聲電台舊址。(葉志雲攝)

位於台中市中區光復路134號的中聲電台,於1953年由曾任台中市議會議長的蔡志昌創立,1958年改由天主教瑪利諾修會和耶穌會接手經營,成為以傳播天主教福音的電台,直至2010年走上關台命運,目前仍由天主教會台中教區負責管理。

台中市文化局副局長曾能汀(右)由黃清富神父陪同參觀二樓播音室。(葉志雲攝)
台中市文化局副局長曾能汀(右)由黃清富神父陪同參觀二樓播音室。(葉志雲攝)

天主教會台中教區於2020年向台中市政府文化局申請「文化部辦理私有老建築保存再生計畫」補助經費,提出「中聲廣播電台老建築再生計畫」,整修二樓及三樓房舍,而於2021年6月完成,內部煥然一新後,更名「中聲佳播數位文化館」,未來將打造為黑膠音樂館、電台博物館、教育館、製作Podcast節目等。

中聲電台二樓保存著好幾面牆的CD。(葉志雲攝)
中聲電台二樓保存著好幾面牆的CD。(葉志雲攝)

至於原作為電台辦公室的一樓,則改為天主教職工青年活動中心,提供青年朋友一個喝咖啡聚會、共融及學習的場所,目前尚未全面對外開放,而採主題式定期舉辦藝文活動。

中聲電台播音室設備。(葉志雲攝)
中聲電台播音室設備。(葉志雲攝)

主持「天主教會台中教區中聲電台歷史研究簡易展示提升計畫」的天主教會台中教區副主教黃清富神父指出,中聲電台曾歷經輝煌的時期,展現節目特色,諸如每天從清晨4點40分開播,至次日凌晨2點收播,全天播音的時間長達21小時又20分鐘,節目類型包括新聞氣象、政令宣導、教育文化、公共服務及大眾娛樂等,而以大眾娛樂和教育文化為主。

中聲電台錄音設備。(葉志雲攝)
中聲電台錄音設備。(葉志雲攝)

至於宗教節目,固定於每個整點或半點插播講解宗教信仰及人生意義,每則約5分鐘,內容皆不相同,一天共計插播42次,每個星期並由神父播報主日彌撒讀經釋義或教會節日專題報導;遇到教會慶典,「俞顯主榮」節目則會完整播出主教彌撒道理;每年聖誕節前後,更會暫停平常節目15天,專門製作聖誕特別節目。

中聲電台黑膠唱片播放唱盤。(葉志雲攝)
中聲電台黑膠唱片播放唱盤。(葉志雲攝)

黃清富神父指出,早年百姓最普及的休閒娛樂,是收聽收音機廣播,尤其廣播劇和歌仔戲最受聽眾喜愛,中聲電台為此向外招募戲班,於1965年邀請到天馬歌劇團到電台演出,為期兩年;1967年4月,進一步網羅歌仔戲名演員及國樂好手共20餘人,成立中聲歌劇團,每天中午至下午3點,在天主教聯誼會禮堂固定演出3小時,並由電台實況轉播,在中部地區風靡一時,而且不定期巡迴至各縣市公演,非常的轟動。

中聲電台已轉型為「中聲佳播數位文化館」。(葉志雲攝)
中聲電台已轉型為「中聲佳播數位文化館」。(葉志雲攝)

再者,1961年維也納少年合唱團來台演出,在台灣造成轟動,當時接管中聲電台的墨神父,為此招募30位台中縣市5到8歲的孩子,於1964年2月成立一個純屬男聲的兒童合唱團「中聲少年合唱團」,並於1966年10月31日在豐中戲院舉行音樂發表會,可惜因經費短絀,沒多久就停辦。

中聲電台保存的廣播刊物。(葉志雲攝)
中聲電台保存的廣播刊物。(葉志雲攝)

黃清富神父指出,中聲電台留下許多寶貴的文化資產,諸如6000多片的黑膠唱片、400多個盤帶,以及MD、CD、錄音帶、幻燈片、膠卷及大量的硬體設備等,透過台中市文化局的老建築再生計畫,讓電台現存富有歷史與文化的史料得以妥善保存,將把二樓規畫還原為當時的錄音室、播音室、卡帶CD資料室、黑膠唱片保存室,並作為導覽體驗區;三樓則整修為中聲電台史料展、大錄音室區,讓民眾更能深入其境,了解中聲電台原先營運的狀況,以重拾社會大眾的記憶。更希望進一步與舊城區的老建築和景點連結,而成為舊城人文與藝術歷史巡禮路線的一環,以達到中聲電台老舊建築保存與再生的預期目標。

中聲電台節目單。(葉志雲攝)
中聲電台節目單。(葉志雲攝)

這篇文章 中部第一家民營廣播電台  中聲電台與文化局攜手合作再現風華 最早出現於 暢NEWS

Related Posts

1 of 9,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