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 slide
Next slide
Previous slide
Next slide
合作媒體

台灣推全社會防衛韌性 美學者:可借鏡波羅的海經驗

(中央社記者鍾佑貞華盛頓25日專電)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議將登場,美國學者柯貝今天表示,波羅的海國家也曾在避免引發民眾恐慌、考量鄰國俄羅斯的反應下強調社會韌性。去中心化的做法不只因應常規軍事攻擊,更是針對混合威脅做好準備。

台灣首場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議26日舉行,將聚焦民力訓練暨運用、戰略物資盤整等主軸。美國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學者柯貝中午在智庫回應台灣在政治兩極化下如何推動民防時,以波羅的海國家拉脫維亞為例。

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下稱波羅的海3國)與俄羅斯接壤,在上個世紀曾被蘇聯占領,接著是納粹德國,然後重回蘇聯政權,3國公民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1991年蘇聯解體後,3國重獲獨立。

柯貝(Marta Kepe)指出,拉脫維亞幾年前也曾經討論過如何傳遞社會韌性的訊息,目前已經有所進展。面對國防投資議題,拉脫維亞內部並未出現非常嚴重、強烈的反對意見,爭點多集中在如何具體落實國防。

柯貝表示,背後原因在於波羅的海3國的歷史經驗,使他們確保落實民防應急準備以及全面防衛的概念。此外,這3國推民防的動機除了是來自對烏克蘭情勢的觀察外,也源自於3國重獲獨立後持續面臨俄國的混合威脅,包含網攻、經濟手段及把移民「武器化」等。

她說,波羅的海3國的民防安全以建立韌性為核心,不只是為了因應常規軍事攻擊,更是針對上述混合威脅做好準備,範圍從個人層面延伸至私營企業、地方政府乃至中央。

「其中非常重要的是教育、資訊共享,以及確保更多的民眾能了解民防內涵。最基本的是讓公民在任何危機中知道自己該做什麼。(3國)進行大量作業,確保社會團結,跨越族裔及性別的鴻溝」。

柯貝也說,強化能源網絡的韌性是當前重點之一。

公部門與民間單位合作推動民防方面,她指出,烏克蘭是非常有趣且獨特的例子。烏克蘭公民社會非常強大,有些烏克蘭政治分析家甚至認為,只有在公民社會推動下,才會產生有意義的立法決策。

柯貝說,如今烏克蘭的公民社會、企業和政府之間存在相當自然的連結,特別是在戰爭的背景下,促使3方更加緊密合作。戰爭來襲也如震撼彈,迫使國家加速推動平時可能落實效率較低落的業務。

她指出,烏克蘭的私人企業與政府在各領域也形成了一種緊密的動態關係。許多創新和變革由私人企業推動,無論是在戰時,或是思考如何重建,都是如此。政府只需要持開放態度,接納私營部門的積極作為即可,畢竟這對烏克蘭整體只有益處。

對於地方政府在民防所扮演的角色,柯貝說,雖然民防的責任主要是與市政有關,但是波羅的海3國的地方政府和市政當局最初在承擔韌性建構及民防責任時,「確實有些不情願」。

柯貝指出,如今3國上下對民防有一定的決心。高階單位立定大方向及經費,但是相關計畫都非常強調「去中心化」。因為當危機發生時,市政府及地方領導人最了解當地狀況及資源配置,最適合協調立即的因應行動。

柯貝具喬治城大學安全研究碩士學位,曾在拉脫維亞國防部及科索沃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諮詢小組服務。她在蘭德的研究重點包括如何在軍事危機或戰時結合軍民資源建構韌性,及波羅的海3國和烏克蘭的抵抗力等。(編輯:陳承功)1130926

新聞合作媒體筱君台灣 PLUS 新聞網
台灣推全社會防衛韌性 美學者:可借鏡波羅的海經驗

Related Posts

1 of 19,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