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 slide
Next slide
Previous slide
Next slide
生活

從外遇洞察人心》每9.9分鐘就有1對夫妻離婚!你錯過了哪些感情生變的警訊?

根據內政部戶政司最新統計,2023年臺灣共有53,071對夫妻離婚,平均每9.9分鐘就有1對婚姻走向終點,其中85.11%為兩願離婚。這些數據揭示出,現代夫妻面對感情問題時,越來越多選擇透過法律程序來解決。此外,伴侶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會忽略許多早期的情感警訊,這些問題經過長時間累積,最終導致婚姻破裂。專業諮商心理師林萃芬在其著作《從外遇洞察人心:療癒創傷與重建信任》中指出,許多情感變故的背後常伴隨著疑惑的聲音:「明明相處得好好的,為什麼會突然不適合?」或是質疑:「他說的分手理由根本是藉口,實際上是背叛。」

林萃芬表示,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感情的變化多多少少都有跡可循,少有完全沒有預警的情況。關鍵在於伴侶能否及時察覺這些訊號,並且積極溝通,處理問題,從而讓感情持續發展。當人們對關係感到不滿時,往往會出現四種不同的反應:主動改善、被動等待、採取積極的建設性行動,或是通過破壞性的激烈手段來處理情感與情緒上的不滿。

 ■ 聲音轉變表示對方採取「主動有建設性」的反應

專業諮商心理師林萃芬在探討伴侶關係時指出,當人們面對不滿時,會以不同的方式表達,最明顯的表現之一是聲音的變化。有些伴侶選擇大聲表達心中的不滿,試圖透過強烈的語氣來改變對方的行為,讓其符合自己的期待,或是希望藉此引起對方對自身需求的重視。因此,當伴侶最近常大聲表達感受,這可能是他們試圖傳達內心不滿的徵兆,值得特別關注。

林萃芬進一步解釋,雖然有些人對伴侶大聲表達感到反感,事實上,這是一種「主動有建設性」的表現方式。如果伴侶有意改善雙方的關係,對方可能會通過大聲表達不滿來尋求解決方案。這類伴侶通常不會突然消失或在沒有預警的情況下分手,相反,會發出多次警告,直到無法忍受時才會最終結束關係。

舉例來說,一位太太抱怨她的先生未經同意便自作主張養狗。從他們的對話中可見,先生一直強調他想要養狗是為了增添活力,並讓運動跑步時有狗作伴。但太太卻認為,若要表達對動物的愛心,不一定非要養狗。這顯示了他們溝通中存在的問題,雙方未能聚焦於彼此的需求,最終導致誤解加深。

■ 給對方一些暗示的人,習慣採取「被動有建設性」的反應

有些伴侶在對關係不滿時,會先透過暗示的方式表達不滿。常見的例子如反覆強調:「我再給你一次機會,你要好好表現」,或是用教官的口吻說:「再觀察你一段時間,你要盡快改變」,甚至像父母般教訓伴侶:「這次就原諒你,下次就沒那麼好說話了。」

林萃芬解釋,這類伴侶往往採取「被動有建設性」的方式來應對不滿情緒,並不會主動積極地改善關係,而是期待伴侶主動改變。因此,若希望這段感情能繼續發展,最好不要忽略這些暗示,將其視為耳邊風。

林萃芬也提到,許多受傷的伴侶往往是在對方外遇後,才猛然回想起,對方曾經不斷提醒自己需要改進的方向。但因自己當時並未覺得問題嚴重,錯失了這些「暗示」,直到事情無法挽回時才明白其背後的深層含義。

▲專業諮商心理師林萃芬

■ 假裝沒事發生的人,常會採取「被動破壞性」的反應

另一種伴侶面對關係不滿時,則會選擇逃避問題,表面上裝作沒事,但實際上任由問題惡化。這類伴侶常採取的是「被動破壞性」的反應,例如,刻意減少與伴侶相處的時間,或在背後批評伴侶,向親朋好友訴說伴侶的種種惡行,但卻從不主動向伴侶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

林萃芬提醒,這類伴侶可能在向他人訴苦的過程中,意外發展出其他感情。在不滿情緒的驅動下,他們也很容易合理化自己的行為,認為伴侶的過錯讓自己無法忍受,因此自己背叛的行為是情有可原的。

■ 心生不滿便立刻想要退出的人,採取「主動破壞性」的反應

還有一類伴侶會採取「主動破壞性」的反應,一旦對關係感到不滿,便會立即選擇退出,完全不給雙方任何改善的機會,往往一句解釋都沒有就突然結束關係。

林萃芬解釋,許多人在面對關係不滿時,會選擇「不說明」、「不解釋」的態度,認為「越說越麻煩」或「說了也沒用」,乾脆放棄不再嘗試,這使得另一半陷入無盡的遺憾與疑惑中。

這種突然撤退型的行為對受傷者帶來的心理創傷往往極其嚴重,容易引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受害者因此對感情產生高度焦慮,不知道何時感情會再度突如其來地改變,從而難以放鬆享受愛情中的美好與幸福。

Related Posts

1 of 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