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 slide
Next slide
Previous slide
Next slide
合作媒體

動脈阻塞治療利器 救命保肢免開刀


▲成大醫院心臟血管外科陳迪詠醫師。(圖/記者吳玉惠拍攝)

【亞太新聞網/記者吳玉惠/臺南報導】

83歲嬤半夜睡眠中突感右腳麻、痛、冰涼,症狀持續惡化、冰冷、發紺,送醫後確診為急性下肢動脈血栓,緊急以「機械取栓導管微創手術」成功疏通右腳血管。另一名65歲患有糖尿病、長期抽菸的男性,左腳趾傷口化膿、疼痛,經三個多月換藥仍持續惡化、發紺,轉診至成大醫院檢查後,發現為下肢動脈血管嚴重鈣化、狹窄,經「斑塊切除導管微創手術」刮除,成功改善血管阻塞與狹窄,傷口逐漸改善並癒合。成大醫院心臟血管外科陳迪詠醫師指出,上述兩個案例的狀況,如果未及時治療,可能就得截肢保命。

陳迪詠醫師表示,急性肢體缺血(Acute limb ischemia, ALI)是因動脈栓塞引起肢體動脈急性血流中斷的急症,在數小時至數天內即可導致組織缺血和壞死,常發生於心房顫動患者。典型臨床表現為「5P症狀」,包括疼痛(pain)、蒼白(pallor)、無脈搏(pulselessness)、感覺異常(paresthesia)和癱瘓(paralysis)。發生這些症狀時,若未及時恢復血流,阻塞後8-12小時可能導致壞死、肢體障礙,甚至截肢。

周邊動脈阻塞疾病(PAOD)是由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的慢性疾病。高風險族群包括年長者、糖尿病、高血壓、高膽固醇血症、洗腎、吸菸和肥胖者。當硬化的斑塊增多,動脈逐漸狹窄甚至完全閉塞,導致血液供應不足—常見於下肢動脈—會造成一系列的健康問題。多數病人為慢性、漸行性的血管阻塞,常在運動時下肢疼痛、無力或麻木,休息後即可緩解,稱為間歇性跛行。然而,隨著疾病進展到晚期,病人在休息時也會感到肢體疼痛,且伴隨皮膚冰冷、變色、發紺、脫髮等循環不良的徵兆。如果未及時治療,可能導致嚴重的肢體潰瘍或壞疽,最終需進行截肢。

陳迪詠醫師說明,治療方面,傳統方式有開放性繞道手術或移除血栓手術。隨著病人族群高齡化、疾病複雜度變高,及介入治療技術的進步,近年來微創手術越來越廣泛使用。「機械取栓導管微創手術」和「斑塊切除導管微創手術」是快速、有效的治療,通過導管清除血栓、切除硬化斑塊,迅速恢復動脈血流。適用於動脈阻塞病人,能降低肢體壞死和截肢風險。相較傳統手術,微創手術傷口小、恢復快,有效減少併發症,是高風險和年長病人的一大福音。


▲「機械取栓導管微創手術」和「斑塊切除導管微創手術」是快速、有效的治療。(圖/記者吳玉惠拍攝)

除了治療,日常的預防與保養更為重要。陳迪詠醫師提醒,生活中要禁菸(含二手菸)、控制三高(血壓、血脂、血糖)、保持適當體重與進行適度運動;糖尿病者更應注意足部護理,避免受傷。有周邊血管病變危險因子的民眾,或有跛行、下肢痠痛、肢體冰冷、肢端變色,甚至有難以癒合的傷口時,應盡早尋求專業之醫療諮詢,以便早期診斷與治療,提升生活品質。


▲成大醫院心臟血管外科陳迪詠醫師。(圖/記者吳玉惠拍攝)
學歷:慈濟大學醫學系
經歷:慈濟醫院內科住院醫師、總醫師
   成大醫院外科住院醫師、總醫師
   成大醫院心臟血管外科研究醫師、主治醫師
現任:成大醫院外科部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
專長:心臟血管疾病
   主動脈疾病(主動脈剝離、主動脈瘤、導管治療、微創手術)
   周邊血管疾病(動靜脈血管阻塞、靜脈曲張、血管瘤、導管治療、繞道手術)
   透析通路手術及導管治療

Related Posts

1 of 16,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