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文館開館21年典藏成果豐碩,今舉辦隆重儀式感謝文學文物捐贈者(首排右起劉青雲子劉克全、作家李昂、臺文館陳瑩芳館長、蔡明諺副館長、詩人顏艾琳、作家巴代及其夫人)。(圖/記者吳玉惠拍攝)
【亞太新聞網/記者吳玉惠/臺南報導】
國立臺灣文學館(臺文館)今(26)日於館內舉行年度「文學文物捐贈者感謝儀式」,表彰來自各界捐贈者的無私奉獻。此次共計43位捐贈者,他們的捐贈涵蓋日治至當代的文學文物,包括手稿、詩刊、書畫及文友來往書信等45批珍貴資料。捐贈品見證了臺灣文學發展的歷程,涵蓋古典文學與現代文學的交融,展現豐富的文學及族群多樣性。著名作家李昂、詩人顏艾琳及原住民作家巴代、紫霞堂鄭埱精女士及莊太岳、魏清德、鄭坤五、歐劍窗、歐小窗、林蘭芽等前輩作家之家屬,風車詩社詩人李張瑞先生之家屬,《日曜日式散步者》金獎導演黃亞歷等嘉賓亦蒞臨現場。由臺文館館長陳瑩芳代表館方向所有捐贈者致上最深的感謝。
臺文館館長陳瑩芳表示,臺文館為國家級的文學博物館,自2003年開館以來,已獲得超過780批捐贈文物,館內珍藏實體典藏數量超過13萬件,當中包括12組182件重要古物。館長強調,這些文物都構築了臺灣文學的樣貌,臺灣文學發展的重要見證,也是研究、典藏、教育及推廣的基礎,並承諾會妥善保存、數位化、開放各界申請與應用這些寶貴的文物。
▲臺文館陳瑩芳館長致贈感謝狀予作家李昂。(圖/記者吳玉惠拍攝)
本次捐贈的文物來自日治至當代,展示了臺灣文學超越百年的豐厚歷史。其中亮點包括:清末鄭家珍舉人日治時期創作的書法及其女弟子鄭却的手稿;在日治時期見證「新舊文學」變遷的舊文人鄭坤五、莊太岳、林蘭芽等人的文物、手稿及詩刊《藻香文藝》;魏清德珍藏的日治時期文人書畫;以及兼具漢詩人及臺灣新劇開拓者歐劍窗家屬捐贈的詩刊創立簽名冊及劇本。臺灣當前外譯本最多的作家李昂捐贈《北港香爐人人插》、《迷園》手稿,臺灣當代著名女詩人顏艾琳的創作筆記、速寫畫像,以及原住民作家巴代的手稿與插畫,亞榮隆.撒可努於火災後搶救的早期手稿,客籍作家林柏燕地方文史著作《新埔鎮誌》,蘭陽史家唐羽日記等,亦是本次捐贈的重要藏品。
▲客籍作家林柏燕地方文史著作《新埔鎮誌》。(圖/記者吳玉惠拍攝)
今日出席的多位捐贈者均表示,家族所珍藏的文物能由臺文館典藏保存是莫大的榮幸,同時也看到臺灣文學的縱深、廣闊,非常感謝臺文館團隊的努力投入。捐贈者李昂老師則激動地表示,從捐贈文物中可看到臺灣的文化,臺文館有最高規格的典藏庫房與團隊,將手稿交由臺文館保存是最正確的決定。作品外譯數量高達30部的她也承諾,屆時會全數捐贈予館方。至於風車詩社詩人李張瑞的千金李純真女士則感性表示,風車詩社雖然短暫像璀璨流星,但殞落的石頭會成為墊腳石,讓學者、專家們可以看得更遠、研究得更深,一步一步地走下去,開啟未來。日治時期作家及新劇開拓者歐劍窗的曾孫陳俊穎先生更帶著全家大小一行人來到臺文館,現場娓娓道來發掘先祖史料的過程,也藉會後參訪典藏庫房過程,向孩子們訴說祖先當年的故事。此次,捐贈感謝儀式亦牽起當年文友後代家屬間的奇妙緣份,鄭坤五的畫虎名作虎吼圖,約於1930-1940年代致贈魏清德,兩位文人曾在日治時期到戰後初期往來頻繁情感深厚,穿越時空歷超越半世紀,兩人年逾八十的兒女,在今日藉由捐贈文物首度相見,一見如故,彷彿代替自己的父親,向老友問好。
▲作家及文史專家林柏燕手稿。(圖/記者吳玉惠拍攝)
臺文館強調,館方已訂有專業典藏管理政策,並運用科學化文物保存技術進行修復、維護,確保文物得到最佳保護與珍藏。館方同時致力於數位化作業,將藏品以數位資料庫、出版品、展覽及數位遊戲等方式呈現,更希望藉由「重建臺灣藝術史2.0社會發展計畫」的投入,使文學典藏除了成為建立臺灣文學史的研究基礎外,更能夠廣泛與社會大眾接觸、交流,進而活化應用臺灣文學的珍貴遺產。
本次捐贈儀式出席者名單:作家李昂女士、巴代先生、顏艾琳女士、戲劇學者王友輝教授,以及作家家屬及其友人:弘揚漢學的紫霞堂鄭埱精女士;櫟社詩人莊太岳家屬─莊永光先生、莊永煇先生;日治時期作家及畫家鄭坤五家屬─鄭麒傑先生伉儷;日治時期作家魏清德家屬─魏秋婉女士、魏豐珍女士;文化協會成員劉青雲家屬─劉克全先生伉儷;日治時期作家及書法家洪鐵濤家屬─洪俊仁先生;林蘭芽(舞蹈家林懷民先生伯祖父)家屬─陳素雲女士;日治時期作家及新劇開拓者歐劍窗及歐小窗家屬─陳偉成先生、陳俊穎先生;日治時期作家許丙丁友人曾榮木先生;風車詩社詩人李張瑞先生家屬─李純真女士及夫婿張嘉祥先生、張麗麗女士及夫婿趙瑞隆先生、林姝君女士,以及《日曜日式散步者》金獎導演黃亞歷先生;作家及文史專家林柏燕家屬林慈韻先生伉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