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媒體

賴清德與柯建銘的「雙面戰略」團結與對立的矛盾政治

蛇年伊始,各大宮廟紛紛抽出國運籤,大抵都提醒國運發展關鍵在於溝通協調。而就在賴總統的春節祈福之旅,民進黨立法院黨團總召柯建銘緊隨左右。隔天柯建銘特地在臉書發文,「很多人都好奇,總統與總召關係如何?」接著以各種佐證要大家相信總統與總召關係密切。但一個不惜社會動盪號召激戰,一個每每期許朝野和諧,2人關係的確讓人霧裡看花。或許「大罷免成功則收割,大罷免失敗則切割」,才是總統與總召真正的關係。

春節期間,賴總統從北到南走春拜廟,除了宣導防詐,始終圍繞著團結和諧與抗中保台轉。同一時間,柯建銘卻卯足了勁,大力推動「大罷免」,這種截然不同的政治語言讓外界疑惑,民進黨究竟是要凝聚共識,還是要製造對立?  

柯建銘不但緊跟賴清德行程,還刻意在臉書上操作「總統與總召的關係」,試圖以個人影響力為罷免行動背書。他甚至將總統的防詐談話解讀為「最大的詐騙集團就是藍白與紅色中國」,試圖將罷免行動正當化,進一步深化政黨對立。不過,賴總統則未在公開場合提及罷免。這種一邊推進、一邊保持距離的戰略,讓人不禁懷疑,這是一場雙面政治操作?  

回顧2024年大法官人事案,民進黨團罕見地否決賴總統提名的劉靜怡。如今柯建銘下令綠委全面推動大罷免,顯示黨內對於「對抗」與「和解」的取捨並無共識。大法官提名案,柯對外宣稱賴總統尊重立院黨團自主。面對罷免行動時,賴也屢以「尊重公民團體自主性」刻意與黨團行動保持一定距離。民進黨秘書長林右昌更公開表示,「總統上任未滿一年就全面對抗,接下來的執政怎麼辦?」民進黨如果不是不同調,就是唱雙簧。

值得注意的是,賴清德與柯建銘的政治語言在不同場域展現出雙重標準。一方面,賴清德強調「團結台灣」,呼籲全民共同面對外在挑戰;另一方面,柯建銘則以「仇恨動員」為手段,企圖透過罷免行動削弱在野勢力,甚至不惜將藍白與中國掛勾,以激化政治對立。  

這樣的操作方式,讓民眾對民進黨的執政方向產生困惑。究竟政府要的希望團結,還是製造對立?挾群眾運動之力,是否已經成為另一種政治工具?當柯建銘聲稱「民意先行,黨做後盾」時,這是否意味著民進黨正在以政黨動員包裝公民行動?賴清德從未公開約束或澄清柯建銘的激進言論,反而選擇保持距離。是無可奈何或是戰術考量?企圖以模糊的立場,讓黨內不同勢力各自發揮,當罷免行動成功,民進黨可以順勢收割成果,若失敗,則能迅速切割,避免執政團隊承擔過多政治風險。  

民進黨當前的政治操作,讓台灣社會陷入更深的對立。當一個政黨試圖同時操作「團結」與「對立」,最終可能導致的是兩頭落空,最終既無法凝聚內部共識,也無法有效打擊在野勢力,反而讓社會對執政黨的信任度進一步下滑。  

青蛇年一開年,台灣即面臨美國拋出的嚴峻挑戰。對內執政黨如何在維持執政穩定與面對在野挑戰之間取得平衡?如何避免讓仇恨動員與政治對立進一步撕裂社會?這些問題,不僅影響賴清德的執政成效,更攸關台灣的民主發展與社會穩定。 賴總統是要真正團結社會,還是繼續在政治對立的泥沼中越陷越深?這不只是執政黨的挑戰,更是台灣社會共同面對的課題。

Related Posts

1 of 2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