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日前再度點名台灣搶走晶片生意,揚言要把生意拿回來。《華爾街日報》15日援引知情人士訊息報導,英特爾可能被一分為二,由台積電接手製造業務,另由博通(Broadcom)負責設計和行銷。文中強調台積電和博通並未相互合作,且收購案仍處於非正式階段。 台積電新聞不斷,前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退休後動向備受關注,如今他已在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C Berkeley)成立“科技競爭力與產業政策中心”(Technology Competitiveness and Industrial Policy Center, TCIP),目標是強化美國在先進技術研發與製造的競爭力。 台積電12日在美國召開董事會,會後公布最新決議,不過結果並未如外界預期增加在美投資,但核准於不超過 100億美元的額度內,增資公司百分之百持股設立於維京群島子公司 TSMC Global,用以降低外匯避險成本。 面對諸多不利消息,市場及業界均憂心不已,唯恐台積電被迫吞下“拖油瓶”英特爾,不管是技術入股還是合資公司,海外設廠成本就是高,將侵蝕台積電2到3%毛利率,更怕技術外流,甚至動搖台灣經濟命脈。 台積電赴亞利桑那州廠設廠,歷經疫情、缺工等因素,建廠進度延宕,第一廠2021年動工,18個月完成興建廠房,直到2024年12月才交付首批晶圓,整整耗時4年,超出原先計劃期程甚多。 《中時新聞網》報導,台積電董事長暨總裁魏哲家1月16日現身台大EMBA以“如果沒有台積電”為題演講表示,“在亞利桑那州,我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受盡各種訓練。”面對外界“半導體先進製程會不會在美國政府的壓力下,轉往美國製造?”的擔憂,他說了不少2021年開始在美國建廠的故事,小到硫酸、大到蓋房子,在美國都難上加難,甚至還被官方要求“自己出錢”請專家制定“管理自己”的規則。 魏哲家說,“我在亞利桑那州要蓋一個生產線,他們沒有聽過生產線是什麼東西。我說隔壁不是有IDM(英特爾的廠)嗎?他們說那是10年前啦,現在人都跑光了,所以不會蓋。”最後遠從德州找來建築工人,而電子產品等級的硫酸,美國做不出來,“如果硬要做出來的話,台積電要用5倍價格買,所以最後從台灣運硫酸到LA的港口,再用卡車載到亞利桑那州,就算這樣子,都比在美國做便宜。” 第二個難題與工會有關、第三個難題則跟當地政府行政速度有關。對此,魏哲家說,“最新技術跑到美國去,你認為可能嗎?單單每個事情都要申請,申請完再進來,至少要花掉台灣2倍時間。”很顯然的,台積電最新技術只會根留台灣,很難移到其他國家去。 其實,早在30年前台海飛彈危機時,台積電就有慘痛經驗。當時部份客戶要求台積電在美國設廠,所以1996年與ADI、Altera等公司合資在波特蘭設立WaferTech。有位台籍主管曾透露,第一次看到張忠謀暴怒罵人,就是1999年他到美國廠視察時,發現“一團亂”、“一堆糟糕的錯誤”、“在市場上沒有競爭力”,很多化學品在當地找不到供應商,也沒辦法空運,成本比台灣高出五成。 如果沒有台積電,世界會有怎樣變化?魏哲家認為“世界經濟將停滯不動”,雖然對手會很高興,但不會高興太久,因為2026年後所有自動駕駛會全部不見。除了蘋果手機等最新產品外,連冰箱、電視、汽車等產品都會受影響。 |
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 台積電新聞不斷 魏哲家曾吐赴美設廠辛酸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