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新聞網/記者張立明‧張秦華/雲林報導】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斗六分院神經內科周孟樂醫師,於今天(2月20日),在以「不只是『發呆』、『癱軟』?──值得重視的晚發性癲癇!」衛生教育活動中指出,如果有50歲以上有幻覺和妄想、癱軟、無法自行起身,且伴隨有大小便失禁、眼神呆滯的現象時,有可能是「晚發性癲癇」
國立成大醫院斗六分院神經內科周孟樂醫師,以其臨床實際病例指出,70幾歲的李先生本身具有三高及失眠的問題,長期在診所追蹤治療,睡前有固定服用鎮靜安眠藥的習慣,並在數年前曾發生一次腦部梗塞性中風。
近一年來,家屬發現他開始出現一些幻覺和妄想的情形。更令人擔心的是,李先生曾多次被注意到癱軟在家中的廁所裡,不僅無法自行起身,且伴隨有大小便失禁、眼神呆滯的現象。
某日傍晚,他又被住家附近的警衛發現癱坐在地上,當下反應遲鈍、說話異常緩慢。家屬將他帶回家後,又發現其右手似乎特別無力,連筷子都無法舉起,於是機警地將他帶來急診。
經住院詳細檢查後發現,李先生的腦波顯示左側腦部的頂葉有「異常放電」的現象,且符合「輕度失智症」的診斷。經過「抗癲癇」藥物的治療後,其發生突然癱軟、失神狀況的頻率有了明顯的改善。
周孟樂醫師指出,「癲癇發作」是在生活中時三不五時會遭遇、但卻經常被忽視的症狀。根據統計,每個人一生中約有10%的機率至少會發生一次的癲癇發作。而這些人之中,符合特定的條件即可被診斷為稱作「癲癇」的疾病。致病的根本原因,來自於大腦表面(皮質)的異常放電現象。
在台灣,估計約有至少15至20萬名的人已被確診為癲癇症的患者。而最容易罹患癲癇的年紀,除了小於20歲的孩童及青少年外,大於55歲的成年人也是另一種「高危險族群」,這種情況我們稱之為「晚發性癲癇」。
周孟樂醫師表示,有別於大家常在新聞或電視劇中看見的癲癇發作,也就是「口吐白沫」、「雙眼上吊」、「四肢劇烈抽搐」等症狀表現,罹患晚發性癲癇的病患在腦部異常放電時,常以單側─單隻手腳或單側臉部異常抖動、意識混亂、眼神放空呆滯、幻覺/妄想、情緒躁動、全身癱軟、大小便失禁來表現,甚至有些人僅會有短暫的記憶喪失現象。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以為長輩只是容易發呆、變得較健忘,或是年紀大導致體力變差、時常軟腳,而忽視了存在於腦部的問題。
接近三分之二的晚發性癲癇病患,其腦部都能找到引發異常放電的原因──最常見的病因乃是腦出血性/梗塞性中風,其次是失智症等腦退化疾病、腦腫瘤或撞擊後造成的創傷性腦病變等。
另外,也有一群病患,因為「血糖」起伏過於劇烈、體內電解質失衡,或是不當使用鎮靜安眠藥物,而產生癲癇發作的症狀。
周孟樂醫師提醒,及早察覺癲癇症狀,也意味著能及早找出背後的病因,進行早期的治療或預防。此外,罹患失智症的成年人,尤其是「輕度」失智症患者,更常產生「癲癇發作」的症狀,若是頻繁發作而未接受治療,將會讓認知功能退化地更加快速,值得你我多加重視。
【本報溫馨提示:本篇內容旨在提供一般健康衛生教育知識,嚴禁使用於醫療行為或利益易行為以免觸犯法律。如果身體有不適或疾病時,應即時尋求專科醫師診治,以免貽誤病情,同時也才能及時獲得最佳治療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