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55歲男子因工作需長期搬運重物,導致肩膀反覆疼痛,卻一直隱忍未就醫。直到他發現右肩已完全無法舉高,甚至夜晚痛到無法入睡,才緊急就醫,經診斷為巨大旋轉肌破裂。由於已拖延超過3個月黃金治療期,為了幫助患者盡快恢復正常生活,聯新國際醫院運動醫學科醫師郭亮增採用二頭肌重新定位與皮瓣補片增強技術,成功改善病患的情況,術後並透過專業的物理治療與運動訓練,幫助民眾順利重返職場。

郭亮增表示,旋轉肌是維持肩膀穩定的關鍵肌群,由四條肌腱組成,外部創傷或肌鍵老化均可能導致受傷,尤以年齡在50歲以上者、經常搬運重物的工作者及職業棒球投手最為常見。由於旋轉肌破裂的症狀與五十肩相似,許多患者誤以為只是一般肩痛而延誤治療。因此,郭亮增先透過理學檢查與超音波確認是否有肌腱斷裂,並進一步透過核磁共振檢查斷裂範圍與肌腱品質,以判斷治療策略。郭亮增醫師說明在判定的基準上,斷裂小於一公分屬於輕微程度,可採用保守治療方式,保守治療無效再接受修補手術;若斷裂超過3cm或是斷兩條以上的情況,就稱為巨大旋轉肌破裂,此時肌腱品質通常都不佳,除了增加修補難度之外,日後的再破損率高達35%的機率。

郭亮增說,在施行關節鏡旋轉肌修補手術時,運用改良縫合技術,提升修補牢固度,加上二頭肌重新固定,調整肌腱的方向,並在受損部位加上皮瓣補片,以補片增強技術強化修補處,提高肌腱的癒合能力。這樣新的修補方式,手術整體時間雖增加約20分鐘,卻能大幅降低日後再次撕裂的可能性。

郭亮增指出,有關完整復健計畫,需掌握關鍵3至9個月助患者恢復。他進一步說明,手術只是第一步,術後透過專業的物理治療與運動訓練介入,復健計畫才是恢復關鍵。術後1個月患者需配戴肩部固定器,避免不必要的活動;術後1至3個月開始進行輕度運動,進行簡單動作防止關節沾黏,加強肩部肌力;術後3至9個月,對於肩部負擔較大的工作者或運動員,建議長期穩定訓練,專業人員指導下強化肌肉,降低未來再次受傷風險。
郭亮增提醒,旋轉肌破裂的黃金治療期為3個月內,時間拖得越久,肌腱可能因退縮而影響修補成效,甚至嚴重者可能無法進行手術。因此,當肩膀出現明顯無力或疼痛時,務必要諮詢專業醫師,及早診斷與治療,才能更快恢復健康,重拾行動自由,擁有無痛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