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災人禍頻傳,國際情勢緊張升溫,民眾對戰爭、地震等突發事件的憂慮升高,如何做好緊急應變成為全民關注焦點。根據內政部消防署「全民防災e點通」建議,平時應準備好個人緊急避難包與家庭防災儲備物資,並與家人事先約定會合地點,才能在關鍵時刻迅速應對。
緊急避難包怎麼準備?
緊急避難包是災害發生時,能夠立即攜帶避難、維持短期生存的重要裝備。建議裝入水與糧食、證件影本、個人藥品、手電筒、哨子、收音機、行動電話與充電器等基本物資,並搭配保暖衣物、開罐器、小面額現金及個人清潔用品,依個人需求加以調整。官方提醒,避難包應每半年檢查一次,更新過期品項並確認電力狀況。
若需暫時居家避難,則建議準備至少三日份的食物與飲水、手搖發電機、太陽能板與急救箱,因應停水停電與物流中斷等情形。
災時如何與親友聯繫?去哪裡避難?
一旦災難發生,通訊可能中斷,民眾可利用「 全民防災e點通 」查詢住家附近的防空避難處所、急救責任醫院、災民收容站與民生物資配售站,並與家人約定緊急會合地點。 建議將地點與聯絡方式列印或手寫備份,一併放入避難包。
此外,系統也提供「防災卡」功能,可預先設定緊急聯絡人,災時自動發送通知;「親友協尋」則能比對失聯名單與收容資訊,協助民眾查找家人。
聽到警報怎麼辦?警報聲音怎麼分?
根據警政署說明, 防空警報啟動時為「一長音兩短音」 ,共持續115秒;解除警報則為90秒長音。當警報響起,民眾應立即進入室內或地下防空處所;戶外者應就近找掩蔽物避難;車內者則需靠邊停車並就地避難。所有防空避難處所均設有明顯標示,平時可事先熟悉避難路線。
官方提醒,防災不是恐慌,而是責任。即便無法預測災害發生的時間,但透過妥善準備、資訊透明與家庭協調,能大幅提高危機應對能力,保障自身與家人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