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旁農民正在手工篩選瑕疵果 圖/許寶霖
許寶霖(國際咖啡CoE競賽評審、尋豆師、咖啡產區專書作者)
2002年3月初,我站在尼加拉瓜馬塔加帕(Matagalpa)的山坡上,陽光穿過薄霧,灑在一望無際的咖啡園中。這是我第一次拜訪尼加拉瓜,看到咖啡從樹上被摘下、送進處理廠、經過水洗、曬乾、分級、杯測,第一次嗅到瑪塔加帕有這麼純粹、甜美的生豆氣味。
▲作者拿著相機與攝影機
「當時的我,滿臉笑容,卻一刻也不放下手中的相機與攝影機——我知道,這裡的每一幕,都會是咖啡世界的真相。」
那天,莊園主 San Carlos 開著老舊的卡車載著我們穿梭於他的咖啡園,指著路邊那些碩大的咖啡樹自豪地介紹。突然,他減慢了車速,指向前方一座簡單的十字架。
他輕描淡寫地說:「那是墓碑。沒錯,他是這片土地的前主人。去年因為咖啡價格跌到歷史新低,他選擇了自殺。如果這樣的價格再持續下去,你們下次來,這裡會多一個十字架,那就是我的。」他講這段話時,嘴角帶著微笑,像談鄰居的瑣事一般,我感受到有股莫名壓力在胸口,一種前所未有的震撼。
那絕不是浪漫的異國旅遊體驗,也非單純對果農的同情,或僅是我對咖啡的熱愛,當下感覺就是強烈,那是被市場摧殘的真實人生。
在1980年代初期,咖啡C市場(Coffee “C” Futures)價格還算穩定,一磅咖啡大約在120-140美分之間浮動,能讓大部分小型農戶維持基本生計。但到了1990年代末,全球咖啡過剩、越南咖啡大量出口,加上缺乏有效的保價機制,咖啡價格一路下滑。2001年底,C市場來到歷史低點,一磅咖啡僅剩不到45美分——這個價格,遠遠不足以支撐農民的種植成本,何況是生活所需。
路旁農民正在手工篩選瑕疵果 圖/許寶霖
「在回程的路上,我看見幾位農民跪在塑膠席上,仔細地挑出瑕疵與未熟的咖啡果。他們低著頭,手法純熟,卻不發一語。這些動作,決定著咖啡的價值,也牽動著他們的未來。」
C市場價格的牽引是沒有硝煙的戰爭。農民用生命換來的咖啡豆,在市場眼中卻只是「期貨報價」裡的小數點浮動。失去了土地、債務纏身、自尊被剝奪,最後選擇放棄的人,不只 San Carlos 的鄰居,而是遍佈整個中南美洲產區。
在 San Carlos 莊園的處理廠裡,我第一次喝到當季新鮮處理的樣品,那是甜美、具象、讓人興奮的風味。我一邊記錄杯測筆記,一邊想著:「這裡的咖啡這麼好,為何沒人知道?沒有人直接來此採購?
▲處理廠外,小農與工人們集合靜靜看著我們
「處理廠外聚集著幾位小農與工人。他們沒有喧鬧,沒有歡迎,只是靜靜地看著我們,看著我們的相機與筆記本。那種目光裡,什麼都沒說,卻也什麼都說了。」
我開始思考,若能將這些精采批次、動容的現場經驗帶回台灣,是否能讓更多人了解,精品咖啡不是只能從風味輪上被定義,而是有血有淚、有生命重量的產物。
從那年開始,我走上了一條不一樣的咖啡路。我持續拜訪產區、認識農民、將好豆直接引進台灣、深度了解風土、後製、風味,試圖解碼每一杯咖啡背後的真相。不是為了浪漫,而是為了理解;不是為了賣得更好,而是為了讓每一顆好豆子有機會被尊重。
我不曾忘記那座十字架,因為它提醒我:
咖啡的風味,不只是土壤與海拔的總和,更是一段段生命的交會。
後記:
如今再回頭看,產地直送、莊園合作已經成為台灣咖啡界的重要趨勢,但在2002年,那樣的路幾乎沒有人走,當時對咖啡產區的認識非常有限,除了商業品牌與進口商提供的二手資訊,幾乎沒有人真正踏入產地,更遑論理解每一款豆子背後的故事。而我很慶幸自己當年走進了那片山林,聽到那座十字架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