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綜合

南台別院經論講座,心保和尚談「心迷與心悟:《六祖壇經》的覺悟之道」

記者蔡清欽/台南報導


佛光山住持心保和尚於4月15至16日,法駕佛光山南台別院2025安樂富有人間佛教經論講座,以「心迷與心悟:《六祖壇經》的覺悟之道」為題,為眾剖析禪宗般若智慧,解開正確修行法門,進而悟得自在解脫。兩天共1000人聆聽和尚開示妙法,同霑法益。


佛光山台南區總住持滿舟法師首先引言說道,感謝心保和尚慈悲,在百忙中為台南地區信眾開法筵,勉眾珍惜難得因緣,藉機認識自我內心的迷惑,找到修行菩薩道的覺醒之路。相見歡合唱團與歡喜合唱團於講座前演唱多首人間音緣歌曲,帶動溫馨氣氛後進入主題。

心保和尚說法《六祖壇經》,首先為眾闡述因緣,六祖惠能大師生於南海新興(廣東),以聽聞《金剛經》經文「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頓然開悟;更因其偈誦「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受五祖弘忍大師潛授衣法,遣其連夜南歸,得遇印宗法師於法性寺出家;故禪宗由初祖達摩祖師開始,傳至六祖惠能大師之後,禪宗大興盛。

《六祖壇經》全稱為《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又稱《法寶壇經》,簡稱《壇經》,有5種版本,全經共十品,為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說法內容,記錄惠能大師一生求法、得法、弘法經過;此經地位崇高,是心地法門,開宗明義教導修行目的在於開悟,進而要發願成佛,才能成就解脫。

「有體悟者,對法是深信不疑的。」心保和尚多次提醒眾人,二六時中都要「法隨法行」,把握當下因緣,只有心不住六根六塵,方能照見五蘊皆空,而「空」是指不執著,心有罣礙是因為「想」,一切念頭越想越執著,要明瞭念頭生生滅滅,畢竟無所得,「無常」分分秒秒都在變化,生無所從來,滅亦無所去處。

心保和尚接著說,六祖以「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告訴大家自性即是佛,人人本自具足,但卻染著五欲六塵、妄想、分別、執著,了不可得;所以應以「清淨心」無所住,明白世間空幻,如夢幻泡影,不可認妄為真,與解脫道相違背,明白惠能大師所言的〈無相頌〉,方能明心見性。

心保和尚強調,自性五分法身即「不思善,不思惡」,不起心動念,不落二邊對立,破邪見,以出世間不執著思想,換得離世間解脫輪迴。然而《維摩詰經》也提到,「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故諸法空相,無一法可得,即內無所得,外無所求,以「無念、無相、無住」為修行法門,不生煩惱,貪瞋痴永盡,心樂清淨即得解脫。

心保和尚並以多個簡易理解的禪宗公案做譬喻,告訴大眾「定」與「慧」體用不二,說明「定慧等持」的重要性;而「諸佛妙理,非關文字」,說的即是禪不是用語言文字表達,禪是體證,與悟性有關;禪定強調的是「專注力」,以觀身受心法的四念處修行,凡事遇險不亂。


最後心保和尚提醒眾人,「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禪修不是在著心、著靜和不動上修行,不可執著在心的感受,而是見緣起法,即見如來,即心是佛;禪宗所言「開悟是悟一個無我」,凡事因緣所成,只要明白這個道理,即能解脫圓滿自在。

Related Posts

1 of 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