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長鄭英耀日前宣布,將籌編「識讀中國威脅」等補充教材,引發教育現場與學術界高度關注。教育部國教署表示,目前僅為研擬階段,未來是否採用仍由教師自由決定。然而,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與全教產均對此表達疑慮,認為恐加重基層教師負擔,並質疑教育部是否將補充教材變相納入教學考核機制。
全教產理事長林碩杰指出,現行課綱已涵蓋本土認同、國家意識等內容,新增補充教材既耗費人力與預算,亦對已飽和的教學工作形成壓力。他質疑,教育部若真關心教育品質,應優先改善教師待遇與濫訴困擾,而非籌編具有政治色彩的教材。
除了教材爭議,近來大罷免行動延燒至大學校園,教育部雖強調尊重學生言論自由,但外界擔憂,若背後實為政黨主導,將牴觸《教育基本法》第六條「學校不得為特定政黨從事宣傳」的規定。多所大學強調「不介入學生言論」,但若校園攤位實質由政黨策劃,將動搖教育中立基礎。
學者批評,執政黨若以學生為名,行政動員為實,將使校園成為政黨宣傳的前哨站。未來若以「學生自主」為由允許校內設攤、掛旗,是否也應開放在校內張貼候選人廣告?教育機構不同於一般公共場域,更應維持思想開放與政治中立的平衡。
教育部長鄭英耀以「台灣中國、一邊一國」論述引發憲政爭議,也讓教育政策再度陷入意識形態攻防。回顧歷任部長,自杜正勝的「左轉地圖」、潘文忠的「愈本土愈國際」,到今日強調「識讀中國威脅」,不乏以政治引導課程之疑慮。
對此,教育界呼籲教育決策應回歸專業,捍衛學術自由與校園自主。大學作為思想重鎮,教育部長與大學校長更應堅守中立底線,抵禦政治勢力對校園的滲透與利用,否則恐將重創教育的根本價值與社會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