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大學舉辦桃園埤塘國際論壇,共同探討水資源治理與城市未來發展的可能路徑。 。(圖/中原大學提供)
【亞太新聞網/記者丘曉地/中壢報導】
中原大學一連三天舉辦桃園埤塘國際論壇,希望以在地文化連結全球,進行永續的對話,中原大學提出「一埤塘、一學校、一社區」的永續策略,並獲社會責任獎,中原陳其澎教授十八日則闡述桃園台地如何發展出結合自然條件的智慧埤塘系統,不僅可以為灌溉提供穩定水源,也與聚落與信仰密切相連,成為地方文化的重要載體。
中原大學十七日開始舉辦「2025桃園埤塘國際論壇」,並一連三天展出USR計畫成果,這次論壇聚焦「水利文化」、「生態城市」、「韌性治理」三大主題,邀請來自荷蘭、德國、美國、馬來西亞與臺灣的專家學者,展開一場跨國永續對話,共同探討水資源治理與城市未來發展的可能路徑。
可惜是一般民眾對於「生態城市」、「韌性治理」不太重視,前次桃園市長選舉時,就曾提出希望將桃園市打造成韌性城市,但選民並不青睞,另外桃園市原有千塘之鄉美譽,也在不斷開發下,埤塘的數量越來越少,對於蓄水等功效也不是很能彰顯。
中原大學長期以來對於桃園在地埤塘文化非常關心,尤其是陳其澎教授更帶了不少學生到宵裡一帶進行社造等等的計畫,希望透過設計教育與跨領域協作,推動校園與社區共同參與,並提出「一埤塘、一學校、一社區」的永續策略。
來自荷蘭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的Inge Bobbink副教授分享,她透過觀察日本村落「一水多用」的智慧生活,啟發學生重新理解水與生活的關係。她強調:「最理想的設計,是我們把水借來用,再送回自然的循環中。」
陳其澎也闡述桃園台地如何發展出結合自然條件的智慧埤塘系統,不僅為既有灌溉又與聚落密切相連,成為地方文化重要載體;與會專家學者,皆強調埤塘系統不僅具有生態與調蓄功能,更蘊含豐富的文化價值與教育潛能,透過妥善保存與創新轉化,埤塘有機會成為提升城市韌性與推動地方學習的重要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