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則關於郵局存摺補登制度的討論在社群平台上引發熱議。一名網友在Threads上發文表示,郵局存摺每累積100筆交易就必須補登一次,導致存摺頁數迅速刷滿,頻繁更換新本,不僅造成紙張浪費,在現今電子化時代,這樣的做法顯得過時且多餘。
然而,這項看似過時的制度背後,卻隱藏著不為人知的重要性。根據中華郵政官方資訊,當存摺帳戶未補登筆數累計達100筆時,系統將自動合併為1筆「彙總登摺」資料。雖然郵局並未強制要求一定要補登存摺,但為了保障個人權益,專家仍建議民眾定期進行補登。
多位網友及金融從業人員在討論中指出,定期補登存摺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保留完整交易紀錄:雖然可以透過網路銀行查詢近期的交易明細,但對於較久遠的交易記錄,若未及時補登,日後可能難以查詢。
財力證明:在申辦房貸、信用卡等金融業務時,完整的存摺記錄可作為有力的財力證明,有助於提高審核通過的機會。
避免資料遺失:有自稱是郵局行員的網友透露,電腦系統的交易資料僅保存15年。若遇到特殊情況需要查詢久遠的交易紀錄,未曾補登的資料將無法提供詳細資訊。
便於對帳:許多人仍習慣透過紙本存摺進行逐筆對帳,這種方式可以更直觀地掌握個人財務狀況。
應對突發狀況:一位行員分享了一個真實案例,曾有家屬想查詢已故父親的匯款紀錄,但因當時未補登,導致無法查找相關資料,令人遺憾。
儘管部分網友認為頻繁補登存摺會造成紙張浪費,但更多人認為這種做法的好處遠大於其缺點。有網友建議,如果擔心浪費,可以讓系統自動彙總以節省空間,但仍建議有頻繁交易的帳戶定期去補登,以備不時之需。
面對這場討論,金融專家提醒民眾,在享受數位金融便利的同時,也不要忽視傳統紙本記錄的重要性。定期補登存摺不僅可以幫助個人更好地管理財務,還能在需要時提供可靠的財務證明,是一種既簡單又有效的財務管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