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署中區業務組為更有效掌握搶救時間,積極推動「到院前救護車心電圖判讀跨院合作計畫」,23日邀請中部中重度醫院、三縣市消防局及衛生局共同討論,以期透過合作再提升患者存活率及預後狀況。(圖╱健保署中區業務組提供)
【亞太新聞網/記者孔亮云/彰化報導】
住台中北區73歲陳爺爺,突然晚餐時感到胸悶不適,呼吸困難,倒地意識不清,家人緊急向119求救。救護人員抵達現場,評估後立即為陳爺爺裝上心電圖監測並同步上傳,經醫師判讀為急性心肌梗塞並線上指導使用經皮心律調節器及給藥。在救護車到院前,醫院已做好急救準備,到院後50分鐘內即順利完成心導管手術,住院3日後康復出院。
▲為掌握黃金搶救時間,目前中部三縣市的救護車均配置12導程心電圖設備,讓第一線人員可即時完成檢測,並透過醫師遠距判讀,提供必要醫療指導,搭配急救醫院的心導管團隊,三方無縫接軌。(圖╱健保署中區業務組提供)
健保署中區業務組為更有效掌握搶救時間,積極推動「到院前救護車心電圖判讀跨院合作計畫」,並獎勵24小時即時提供判讀及線上醫療指導的醫師。今(114)年由主責的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及秀傳醫院參與這項計畫,以強化搶救過程能更加順暢,並在23日邀請中部中重度醫院、三縣市消防局及衛生局共同討論,以期透過合作再提升患者存活率及預後狀況。
中區業務組組長丁增輝表示,急性心肌梗塞為「與時間賽跑」的疾病,中部地區每年約9千人,因急性冠心症以救護車送至醫院就診,為掌握黃金搶救時間,目前中部三縣市的救護車均配置12導程心電圖設備,讓第一線人員可即時完成檢測,並透過醫師遠距判讀,提供必要醫療指導,搭配急救醫院的心導管團隊,三方無縫接軌,有效降低猝死及後遺症風險,為中部地區打造堅實的護心網絡,守護民眾生命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