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媒體

台中一中師生攜手修復骨董實驗儀器 「科學館驚魂夜」尋找龍的DNA


▲臺中一中於4月24日舉辦「骨董實驗儀器修復記者會」,展示師生歷時近一年修復完成的古董級實驗儀器。(圖/蕭任峰翻攝)

【亞太新聞網/記者蕭任峰/台中報導】

臺中一中於4月24日舉辦「骨董實驗儀器修復記者會」,展示師生歷時近一年修復完成的古董級實驗儀器,並結合110週年校慶策劃「科學館驚魂夜」活動。此次展出不僅重現多項物理經典實驗,也彰顯師生攜手推動跨域學習與歷史資產活化的成果。

由學生親手修復並重現實驗的「密立坎油滴電量測量器」與「老式電阻箱」。兩項儀器原先損壞嚴重,在師生合作下重獲新生,不僅恢復功能,更成為校園科學教育的活教材。


▲臺中一中科學館四樓展示師生修復完成的古董級實驗儀器。(圖/蕭任峰攝)

物理館裡的夢想 師生齊心修復沉睡的經典儀器

物理教師賴奕豪回憶,他在實習期間首次走進台中一中物理實驗室時,便被其中滿滿的古董儀器所震撼。這些儀器橫跨日治時期至今,雖塵封已久,卻蘊藏深厚科學與歷史價值。「這些不是舊器材,而是過去教學與知識發展的縮影,值得重新被理解與活化。」

113年暑假起,賴奕豪老師便著手整理物理館空間,將堆積數十年的器材一一搬出、擦拭、拍照與分類,並結合校內師生資源共同展開修復工程。他更自訂計畫,每週記錄並介紹一件儀器的修復進程,至今已累積52篇專文。

另外,學校也公布線上理科時光博物館,讓有興趣的師生或民眾不用親臨現場也能感受這些古董儀器之美: https://sites.google.com/tcfsh.tc.edu.tw/phylab


▲林隆諺校長感謝物理科賴奕豪老師規劃兩年復原博物館等級的骨董儀器。(圖/蕭任峰攝)

學生親手還原油滴實驗 密立坎裝置復活啟發學習動機

在「我寫-是那巨人的肩膀」活動中,高二學生張培恩、許恩與、陳冠瑋三人組挑戰修復並實際操作「密立坎油滴電量測量器」。該儀器源於20世紀初,為測量基本電荷的經典實驗裝置。學生從最初完全無法開機、視野模糊、說明書失傳的困境出發,透過反覆拆解、檢測透鏡、調整光路與自製操作影片,最終成功拍攝油滴懸浮畫面,讓課本裡的圖像首次以實景呈現眼前。


▲張培恩、許恩與、陳冠瑋三人組挑戰修復並實際操作「密立坎油滴電量測量器」。(圖/蕭任峰攝)


▲張培恩、許恩與、陳冠瑋三人組挑戰修復並實際操作「密立坎油滴電量測量器」。(圖/蕭任峰攝)

我做-修復師 學生動手解構與重建電阻箱

另一組活動「我做-修復師」中,高一學生王胤丞、翁丞沂與陳亮維則投入修復電阻箱的任務。這款儀器原設計用於精密控制實驗中的電阻值,但經年失修導致旋鈕卡死、導體鏽蝕、焊點脫落。三位學生在賴奕豪老師指導下,學習如何使用電烙鐵與三用電表進行檢測與焊接。


▲王胤丞、翁丞沂與陳亮維則投入修復電阻箱的任務。(圖/蕭任峰翻攝)

校長與主任肯定師生努力 跨域學習成果豐碩

校長林隆諺表示:「賴奕豪老師與同科師生花了兩年時間,復原幾近博物館等級的骨董儀器,不只是保存歷史,更讓這些經典成為學習的起點。」這些活動都是一種實踐教學,一中學生不只會考試,更懂得動手、合作與思考。

教務主任陳孟宏也指出:「這個計畫讓學生從理解知識,到操作實作、再到設計展示與撰寫說明,真正經歷一次完整的學習歷程。」他也肯定賴奕豪老師的推動熱情,讓整個科學館從倉庫變身教育資源場域。

科學館驚魂夜:跨夜沉浸式學習體驗

設備組許瑋琇組長更與賴奕豪老師合作於校慶前一晚辦理「科學館驚魂夜-尋找龍的DNA」,當天活動由本校學生與教師組隊共同參加。各組須合力完成科學館中佈下的各科學挑戰,各位需在本校四樓骨董物理儀器及三樓百年生物標本中完成闖關,成功取得密碼後,方能解開物理古典實驗展覽的開展鑰匙。結合110週年校慶製作「理科時光博物廊」展覽手冊與筆記本,預計未來將持續開放參觀並拓展教學應用,讓更多學生能從歷史中認識物理,從動手中愛上科學。


▲科學館三樓陳列百年生物標本。(圖/蕭任峰攝)


▲科學館三樓陳列百年生物標本。(圖/蕭任峰攝)


▲台中一中科學館是許多校友充滿回憶的地方。(圖/蕭任峰攝)

Related Posts

1 of 27,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