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

「海洋豐富咱的生活」  探索海洋研討會展現臺灣海洋研究實力⁠

記者王承綸/高雄報導

海洋委員會國家海洋研究院(以下簡稱國海院) 42425日在高雄展覽館舉辦「探索海洋研討會2025」,活動圓滿落幕。本次研討會的舉辦宗旨在於搭建國內海洋領域的溝通平台,促進產官學界的交流與合作。研討會匯聚超過250位國內海洋相關領域專家學者,共發表超過110篇研究成果不僅展現灣在海洋研究領域的實力與前瞻視野,更為未來的跨領域合作與創新研究奠定基礎。

圖説:國家海洋研究院李寶卿副院長致詞。(國海院提供)

研討會主題「海洋豐富咱的生活」,強調海洋研究如何深入影響民眾日常生活。從海洋保育研究引發的環境意識、利用海洋能源產生潔淨電力的潛力、再到海洋監測技術協助漁民進行精捕撈及維護人民海域安全,這些研究成果不僅創造經濟價值,更為灣帶來永續發展的新契機。研究人員透過跨領域合作,將海洋科技轉化為實際應用,讓民眾能夠感受到海洋研究為生活帶來的具體改變。國海院下轄的五個研究中心:綜合規劃及人力培訓中心、海洋政策及文化研究中心、海洋科學及資訊研究中心、海洋生態及保育研究中心、海洋產業及工程研究中心,從不同視角探討海洋對灣的重要性,研究主題涵蓋海洋教育、政策制度、文化保存、生態保育、水文及地質觀測及產業創新等。

本次研討會發表相當踴躍,區分6個場次同步進行,其中特別設立馬祖專場與鯨保育專場,展示馬祖獨特海域的生態系統,以及鯨在生態系統碳循環與保育上的角色。在馬祖專場中,研究人員分享了過去幾年的觀測成果,揭示了馬祖海域生物多樣性的變化趨勢,並提出具體的保育建議。鯨保育專場則聚焦於灣周邊海域常見的鯨物種,討論其保育策略及族群間的研究成果此外「近岸水文觀測與模擬」及「海洋大數據應用技術」也是熱門議題,多位專家分享了創新的觀測技術應用案例,包括衛星遙測、近岸應用等,展現臺灣在海洋觀測技術領域的進步。

圖説:邵廣昭榮譽講座教授擔任會議主講人。(國海院提供)

在本屆研討會中,邵廣昭榮譽講座教授以「探索海洋魚類早期生活史從基礎分類到資源的永續利用」為題發表專題演講,指出魚卵與仔魚等早期生活階段的研究,是理解魚類生態、族群變化與資源管理的關鍵基礎。除專題演講外,邵教授亦於熱門的「海洋生態及保育」專題場次中發表「離岸風機人工魚礁效果初探」的研究成果,探討綠能發展背景下,離岸風機水下結構對周邊魚類棲地的潛在影響與生態補償可能性,提供政策規劃與生態評估的重要參考。邵老師的研究不只回應能源轉型和海洋空間規劃的挑戰,也讓咱看見海洋是怎樣步步豐富咱的生活,從吃的、用的到生態永續,科學家正是用研究牽起人和海的連結,讓這份關係更加平衡、踏實。

國海院李寶卿副院長開幕致詞時表示:「今(24)天是國家海洋研究院6歲的生日,我們以五大研究主軸規劃本次研討會,集結來自學術與產業界的112篇研究報告,不僅展現海洋研究的多元能量,以上豐碩成果也是送給國海院最實在、最有意義的生日禮物。」李副院長並指出,賴清德總統於就職演說中明確提出「探索海洋」為國家三大方向之一,國海院舉辦研討會,正是希望藉由跨界對話與知識交流,推動前瞻海洋研究,讓科學成果不只是留在實驗室,更能實實在在豐富人民的生活。

圖説:研討會與會人員專注聆聽。(國海院提供)

國海院表示將持續透過國際與在地研討會、研究主題策展等多元模式,展現研究量能,搭建具有影響力的溝通平台,強化全球海洋研究連結。同時,也透過海洋教育推廣跨領域及跨世代交流,提升全民海洋素養,深化民眾對海洋永續發展的認識與行動力,共同實踐灣作為海洋國家的重要使命。

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 「海洋豐富咱的生活」  探索海洋研討會展現臺灣海洋研究實力⁠

Related Posts

1 of 1,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