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漾新聞記者陳雯萍/高雄報導】海洋委員會國家海洋研究院研究人員於2024年分別在3月與7月前往南沙太平島,針對陸寄居蟹多樣性進行調查,透過掉落式陷阱採樣與DNA分析,確認島上生存三種陸寄居蟹,包括皺紋陸寄居蟹、短掌陸寄居蟹與橙紅陸寄居蟹。其中皺紋陸寄居蟹為優勢物種,近九成以上揹負天然海螺殼,且全數未發現使用人造垃圾,顯示太平島生態環境仍維持高度原始與健康狀態。
國海院指出,相較於缺乏螺殼資源、寄居蟹多揹負非洲大蝸牛殼的東沙島,太平島在調查期間所記錄的近600隻皺紋陸寄居蟹中,有超過八成使用蠑螺殼,僅6%使用非洲大蝸牛殼,顯示其螺殼資源相對充足。由於海螺殼能提供寄居蟹更佳的保護力,這樣的棲地條件也讓寄居蟹的生存風險明顯降低,生態鏈得以更完整運作。
國內外多項研究顯示,陸寄居蟹若揹負人造垃圾,會因結構不穩造成尾部無法固定、保護力不足而增加生存風險,甚至影響繁殖。嘉義大學生物資源學系邱郁文教授指出,海螺殼遭過度獵捕導致資源短缺,使得部分地區的寄居蟹只能選擇不適合的替代品,形成生態警訊。
國立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施習德教授則在東沙島的研究中發現,該島近年皺紋陸寄居蟹多使用非洲大蝸牛殼作為替代,與太平島形成鮮明對比。這也凸顯出棲地環境條件與資源可得性,對生物棲息行為及生存壓力的重要影響。
國家海洋研究院院長陳璋玲表示,南沙太平島作為我國最南端國土,擁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然因地處偏遠,過去缺乏系統性長期調查。自2021年國海院設置南沙海洋研究站以來,在海巡署後勤支援與海洋委員會資助下,研究站已成為南海生態保育關鍵據點。未來將持續與學界合作,進行基礎生態長期監測,提升太平島在南海生態戰略位置的價值。
國海院強調,太平島未見人造垃圾入侵的寄居蟹樣態,不僅是棲地品質的證明,更是一則南疆生態守護成功的故事。透過公開研究成果與推廣資訊,讓國人也能認識這塊國土在海洋生態保育上的重要角色。
【漾新聞】#漾新聞 #高雄 #太平島 #國海院 #陸寄居蟹 #螺殼資源 #南沙 #海洋保育
看更多新聞 請點選「漾新聞」網址 https://youngnews3631.com/index.ph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