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綜合

童振源:新加坡的最高領導不是總理,而是真理

記者彭羽溱/綜合報導

我駐新加坡代表童振源的新書《新加坡六十年:小國大智慧的故事》即將出版,他在書中表示,自到任新加坡近兩年來,深刻體會到這個國家的公共體系運作有序、政策執行效率高且具連貫性。新加坡政府長期奉行「唯才是用」、「良善治理」與「社會和諧」等核心價值,也正是其制度穩定與發展延續的關鍵基石。

在這段觀察與交流的過程中,有一句話令他印象深刻,迄今不忘——「新加坡的最高領導不是總理,不是總統,而是真理。」這句話出自長年參與新加坡都市發展的關鍵人物、被譽為「新加坡組屋之父」的劉太格。

童振源新書引用「新加坡組屋之父」劉太格(右)名言,強調「真理」是新加坡成功關鍵

劉太格的角色與經驗

童振源表示,劉太格於1969年應新加坡政府之邀自美返國,加入建屋發展局,致力於公共住宅(新加坡稱為「組屋」)與城市規劃工作二十年,並擔任局長達十年。針對組屋政策,他與時任總理李光耀保持密切互動,曾有超過二十次一對一午餐會談,每次約一小時。

據他回憶,李總理平均每次會提出三個課題,包括他的一些新策略。在有些策略上,劉太格提出不同看法與建議,李光耀總理都認真聽取,最終都欣然採納劉太格的建議。

劉太格認為,這展現出新加坡治理文化中的一種特質,即便身處領導地位,也願意讓理據充分的觀點引導政策方向。他據此說道:「新加坡的最高領導不是總理,不是總統,而是真理。」

組屋政策與城市轉型

有了領導者的寬宏胸襟與像劉太格這般傑出公務人才,新加坡的公共住宅政策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

童振源指出,新加坡於建國初期,1965年新加坡尚有近八成的人口住在貧民窟,至1985年已大致消除貧民窟,1989年已有87%的國民居住於政府組屋。到2023年,約77.8%的家庭仍居住在政府興建的組屋中,自有住宅比率達89.7%。

這些成果反映出政府對居住問題的重視,以及在政策設計中兼顧民眾需求、居住品質、族群融合與財政可持續性的考量。

專業治理與制度設計

童振源認為,劉太格的經驗彰顯了新加坡政府對政策專業性與可行性的堅持。同時,新加坡政府透過機制吸引高素質人才,薪資水準與私人市場看齊,以提高留才意願並有效防貪。政府亦注重部門協調與行政效率,追求整體治理能力的提升。

此外,包括武裝部隊在內,政府部門提供大量獎學金予優秀學生出國深造,學成歸國後需於政府服務若干年,形成選才、育才、用才的正向循環,為政策品質建立長遠基礎。

劉太格在其主編的《小紅點 大戰略》一書中便明確總結新加坡在前半個世紀的發展經驗:「新加坡的成功也是人才戰略的成功,正是這一大批優秀公務員的奉獻付出才有了今天的新加坡。」

在這種「用人唯才」的文化支撐下,新加坡創造了令人驚豔的發展成果。新加坡人均GDP從1965年的516美元增長至2024年的90,689美元,年均複合成長率為7.5%,約9.6年便能翻倍。其對外貿易與外資吸引力位居全球前列,並持續鞏固其作為亞洲金融與物流樞紐的地位。

制度文化與治理風格

童振源說,自建國以來,新加坡逐步建立起以事實為基礎、重視制度與專業的治理體系。從劉太格的觀察與回憶中,我們見證新加坡的政策推動與制度設計,並非依賴個人意志,而是建立在邏輯、證據與集體討論之上。

「真理至上」,這句話簡潔卻深刻,道出了新加坡制度文化的核心精神,也為理解這個城市國家的發展軌跡提供了關鍵視角。

童振源新書《新加坡六十年》即將出版,揭示小國治理大智慧

童振源表示,若您對《新加坡六十年:小國大智慧的故事》一書內容有興趣,他未來會在臉書分享書中各篇文章。歡迎加入LINE社群,接收最新內容與心得:
https://line.me/ti/g2/g9t8pFTeuDDM5aukKbi8UAqtZ947sOn2eZ3t0Q?utm_source=invitation&utm_medium=link_copy&utm_campaign=default

Related Posts

1 of 3,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