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媒體

OpenAI放棄全面轉型營利公司計畫 非營利母體維持主導權

商傳媒|記者責任編輯/綜合外電報導

AI領頭羊OpenAI近日宣布,將維持由非營利母公司掌控其營利部門的原有結構,撤回原訂將其轉型為「營利型公益公司(Public Benefit Corporation, PBC)」的重大重組計畫,被市場解讀是為爭議不斷的公司治理與商業化之間尋求「中庸之道」。此舉也被認定為限制現任執行長阿特曼(Sam Altman)權力擴張的關鍵轉折。

《路透》報導分析,OpenAI這番決策,恐怕與外部壓力密不可分。今年稍早,前OpenAI共同創辦人、全球富豪馬斯克(Elon Musk)對OpenAI提起訴訟,指控其偏離「為全人類利益發展人工智慧」的原始宗旨。加上美國加州與特拉華州檢察總長辦公室的介入,使得原定轉型路線備受挑戰。

阿特曼週一透過部落格發文宣布,OpenAI仍將由非營利機構全權控管旗下營利實體,並強調「此核心結構未來將不變」。阿特曼補充說明,「目前無法提供世界所需的龐大AI運算資源,才不得不對系統設下限制,並放慢服務速度」。此變動能讓現有投資人繼續支持公司發展,且將取消部分投資獲利上限的限制,以便持續吸引資金。

OpenAI董事會主席、前Salesforce執行長布泰勒(Bret Taylor)指出,維持「非營利主控」的決定,是公司在與公民社群及監管機關廣泛溝通後定案的,並強調此舉將保留「極為接近現行架構」的治理方式。

不過,市場仍有批評聲浪,前OpenAI政策與倫理顧問赫德利(Page Hedley)對現行PBC架構,是否真的能讓「公益使命優於商業利益」提出質疑。赫德利認為,OpenAI未明確說明未來AI技術的「擁有權歸屬」與「使用範圍」,恐再次引發道德爭議。

由於資金需求巨大,據傳,OpenAI正尋求由日本軟銀(SoftBank)領投的新一輪高達400億美元募資,目標估值達3000億美元,但該輪投資條件之一、即是「完成轉型為營利結構」。儘管如此,阿特曼強調即便不改變主控權,OpenAI仍可獲得軟銀支持。

這波決策也牽動馬斯克提告案的未來走向,其訴訟原意即在阻止OpenAI脫離非營利控管。此案預計2026年進入陪審團審判階段,若治理結構明顯未變,訴訟主軸恐遭挑戰。

市場觀察,OpenAI這次開發架構維持不變,將對AI產業商業模式帶來示範效應;目前包括:Anthropic、xAI等競爭對手,紛紛採用PBC結構,顯示資金與道德之間的拉鋸戰仍將持續。

Related Posts

1 of 27,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