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台幣與韓元等亞洲貨幣匯率大幅升值,引發廣泛討論。有趣的是,當韓國央行總裁李昌鏑毫不避諱地指出「就是美國政府施壓亞洲各國讓本國貨幣升值所致」時,台灣的最高領導人卻將此歸咎於「政治人物藉匯率議題炒作」。這種截然不同的解讀,不禁讓人思考:面對國際經濟壓力,誰才是真正在政治化匯率議題?
數據不會說謊。台幣兌美元今年以來升值8.74%,近一個月更暴衝9.3%;韓元同期升值6.4%,近一個月升值5.1%。這種亞幣同步大幅升值的現象,顯然不是偶然。李昌鏑直言不諱:「我們不確定美國真正想要的,到底是強勢美元抑或弱勢美元。」韓國央行總裁的坦率面對,展現了專業官員應有的負責態度。
反觀台灣,執政者面對民眾和企業的焦慮,不是提出實質解方,而是將批評聲浪簡化為「政治炒作」。這種將經濟議題轉為政治攻防的手法,正是民眾黨所批評的「腐敗與墮落的開始」。當國際貨幣關係專家與各國央行都在討論美元政策對各國的壓力時,將國內質疑歸咎為政治操作,這豈不是更大的政治化?
回顧歷史,1985年的《廣場協議》導致日圓急升,引發資產泡沫最終崩盤,日本經濟至今仍未完全復甦。美國運用貨幣政策作為貿易談判工具並非新事。面對這種國際經濟現實,政府需要的是誠實面對並提出因應之道,而非粉飾太平或轉移焦點。
當美國政府對亞洲各國施壓要求貨幣升值時,政府的責任是保護本國經濟利益,而非掩飾問題。正如民眾黨所指,政府「事前準備不足,事後亦缺乏彈性斡旋空間」,讓台灣在匯率風暴中缺乏主動權。
最令人憂心的是,執政者似乎在重蹈覆轍——面對嚴峻的國際經濟壓力,選擇以政治語言包裝真相。國家領導人應該以資訊透明和專業分析來引導討論,而非將經濟問題窄化為政黨角力。
在全球化時代,沒有國家能獨善其身。韓國央行總裁提出「跟美國討論可能的因應措施」的務實做法,或許正是台灣政府應該參考的方向。面對匯率變動,政府需要的是提出實質解方保護產業與勞工,而非將責任推諉給在野黨的「政治炒作」。
貨幣與經濟從來不是政治人物的施恩舞台,而是攸關每個人生計的嚴肅課題。當全世界都在談論美國的貨幣壓力時,台灣政府卻在談論政治操作,這種認知差距本身,就是問題的核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