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賴清德近日接受《財訊》專訪時表示,政府不排除接受「先進新式核能發電」,為民進黨長期堅持的「非核家園」政策帶來顯著轉變。賴清德強調,未來核能發展必須建立在「核安無虞、核廢有解、社會對話有成」三大基礎上,才能獲得社會接受。
針對外界關注的缺電疑慮,賴清德表示,台灣至2032年備轉容量充足,即使納入AI產業用電需求,穩定供電仍無虞。他指出,台灣真正缺乏的是「綠電」,政府正積極發展太陽能、風力之外的多元綠能,包括地熱、小水力與氫能等先進能源,以因應歐盟碳邊境稅與外銷壓力。
賴清德特別提到,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已在美國推動新型核電廠,預計2030年審查完畢。他認為,若該技術更安全且產生更少核廢料,社會接受度將會提高。此外,他也提及核融合技術因完全不產生核廢料,未來接受度可能更高。
然而,總統的這番表態在網路上引發熱議,尤其在PTT股票板掀起大量討論。不少網友將此視為「乾淨的煤2.0」或「新式非核家園」,批評民進黨能源政策前後不一。許多留言質疑這是政治操作,認為「民進黨蓋的核能就是綠能」、「說穿了就是拖,等國際氣候變數逼到頭上」等。
賴清德也為台電財務狀況發聲,指出疫情期間為抑制通膨,政府要求台電凍漲電價,導致財務壓力升高。他呼籲立法院迅速通過預算撥補,否則未來可能面臨調漲電價壓力。
賴清德即將於本月20日迎來就職滿一週年。這次能源政策的調整,被視為面對電價與產業壓力下的務實轉向。專家指出,雖然總統尚未明確提及重啟核四,但提及比爾·蓋茲核電計畫已為未來十年能源選項預留彈性空間。政府能否兌現承諾,取決於後續政策是否具體落實,或僅停留在「不排除」的模糊表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