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媒體

我們都是「其餘人」 賴政府「反中去漢化」又下一城

如果你是中華民國國民,戶籍設在台灣本島、金門或馬祖,且自認祖先來自福建、廣東,甚至1949年隨政府播遷來台,現在在行政院的分類裡,都是「其餘人口」。曾經堂堂寫在政府官網上的「漢人,占總人口96.4%」,如今被行政院默默改為,「原住民族群占2.6%、外來人口1.2%,其餘人口占96.2%。」這樣的寫法,不僅語焉不詳,也有違統計分項,讓人忍不住懷疑,漢人一夕之間被丟進「其餘」的黑箱裡,是反中大業的一環。

行政院發言人李慧芝解釋,這項變動是依據監察委員意見,認為傳統的分類,突顯「漢、番」不利族群平權。強調行政院是配合辦理,絕無政治考量。但問題來了:若真是為了「平權」,為何只有原住民得以保有清楚的族群標示,其餘佔壓倒性多數的族群反而被統統打包成「其餘」?這種一刀切的分類方式,不僅不符合基本統計原則,反而製造出新的不平等。

漢人移民台灣超過400年,從唐山公來台、與平埔等各族通婚、再到1949年大批軍隊來台,在此落地生根。這些歷史不僅是文化的融合,也是血緣的交織。如今政府卻一刀切,斷言「漢人統計不準確」,就全歸為「其餘」。這不是「中性描述」,而是語言政治的繞道突襲,是行政院對「漢族」二字的閃躲迴避。試問,一個政府無法也不願清楚說明自己人民的基本結構,這是專業不足,還是別有用心?

說穿了, 96.2%人口就這樣在政府官網上被「話術消失」,只為了不提「中國」、「漢人」、「中華民族」這些「政治不正確」的詞彙。這一連串文化與歷史的血緣與記憶,正是台灣與中國之間的千絲萬縷。台灣大多數人反對中共極權統治,拒絕中國併吞台灣。但不解為何要拋棄、切割中華文化幾千年來的豐碩果實。如果連人民的根、祖先與文化都不能提,還談什麼多元共榮?今天叫你「其餘人口」,明天會不會真的成為「多餘人口」?

我們是有祖先、有血緣、有文化的人民,豈容政府隨便安插一個「其餘人口」打發。未來的歷史課本會不會寫上,「公元2025年,台灣島上人口由原住民、外來人口,及一群神秘的『其餘人』組成,文明起源不詳,疑為政令誤植所致。」你會接受自己變成歷史裡的「其餘人」嗎?

Related Posts

1 of 27,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