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媒體

臨終病患情緒躁動自拔管路 部桃:人性化保護措施助安詳善終

一名末期癌症病人在臨終前因疼痛未能妥善控制,出現嚴重的躁動與混亂,甚至自行拔除靜脈注射管與導尿管,誤以為這些醫療設備是有害的,導致藥物無法持續輸注、尿液滯留,需再次插管,徒增痛苦與不適。這樣的情況在安寧照護中並不少見,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呼籲家屬與醫護人員共同理解病患狀況,適時採取人性化的保護措施,幫助病人安寧離世。

S__3973215_0_0
必要時輔以適當的保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的折騰,協助病人安詳走完最後一程。圖:部桃提供

部桃安寧病房主任黃立宇指出,臨終躁動是許多重症病人生命最後階段常見的自然歷程,尤其在生命的最後幾天或幾小時,更容易出現心理與行為上的劇烈變化。常見的症狀包括情緒不穩、迷惘、焦慮與幻覺,行為上則可能表現為翻身不停、語言混亂、拔除管路,甚至出現攻擊行為。

黃立宇進一步說明,導致躁動的生理原因相當複雜,包括肝腎衰竭導致代謝異常、腦部缺氧、藥物副作用,以及最常見的疼痛控制不足。這些因素交織下,使病人難以表達真實的不適感,只能透過肢體與情緒行為反應來傳達。

面對這類狀況,醫療團隊需判斷是否需要採取「保護性約束」以避免病人傷害自己或他人。護理師謝乙葳表示,保護性約束並非隨意使用,而是有其嚴格的倫理與規範原則。首先,需確認所有替代措施都無效,才考慮約束;其次,約束方式需適當,不可過度;並且使用時間應該儘量縮短,由醫護團隊持續評估是否仍有必要。

謝乙葳說,在實施約束時,醫護人員必須密切觀察病人身心狀態,提供必要的照護與安撫,同時詳細記錄約束的原因與方式,確保程序合法、合情、合理。醫院方面也積極推動教育訓練,提升第一線人員對保護性約束的認識與執行能力,並持續尋找更具人性與尊重的照護替代方案。

謝乙葳提醒,安寧照護的核心在於「舒適與尊嚴」,在病人臨終之際,不僅需控制疼痛,更要理解躁動背後的生理與心理訊號,必要時輔以適當的保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的折騰,協助病人安詳走完最後一程。透過醫病雙方的信任與溝通,才能真正落實有尊嚴的善終。

 

Related Posts

1 of 28,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