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綜合

新加坡晶片生態系亮眼表現 童振源新書點出台灣關鍵貢獻

我駐新加坡代表童振源即將出版新書《新加坡六十年:小國大智慧的故事》,揭示新加坡半導體產業如何在十年間躍升為全球關鍵基地。他指出,憑藉成熟製程定位與外資導向策略,新加坡現已生產全球10%晶片,並與台灣建立堅實的合作基礎。從聯電、聯發科到日月光,台灣企業持續加碼投資,不僅強化雙邊供應鏈,更深化亞太科技版圖的戰略聯結。

我駐新加坡代表童振源

童振源在書中表示,過去十年,新加坡半導體產業快速崛起,成為全球供應鏈的重要節點。根據2024年官方數據,新加坡生產全球約10%的晶片,並供應約20%的半導體設備,顯示其在全球科技產業中的舉足輕重地位。

2014至2023年間,新加坡半導體產值成長近2.7倍,附加價值更提升3.3倍。半導體產業對國內生產毛額(GDP)的貢獻,也從2.8%上升至5.6%,高峰時(2022年)更達8%,相當於每100元GDP中,就有8元來自該產業。雖然2023年受景氣影響略有回落,但仍維持長期成長軌道。

從具體數據來看,2014年新加坡半導體產值為489億新幣,至2022年攀升至1,567億新幣,占製造業總產值逾三分之一。2023年雖回落至1,334億新幣,占比仍達32.2%。

童振源指出,在附加價值方面,新加坡半導體產業從2014年的112億新幣增至2022年的552億新幣,占製造業附加價值40.5%,展現高附加值特性。

有趣的是,產值與附加價值快速成長之際,新加坡半導體產業就業人數卻相對穩定,約維持在3.5萬人左右,反映出半導體產業朝向高效率、自動化與高技術含量發展。

外資主導、技術聚落成形

新加坡的半導體產業以外商為主,聚焦成熟製程(7奈米以上),涵蓋從IC設計、晶圓製造到設備與封測全環節。國際企業如高通、博通、ASML、美光、美滿、應材等均在新加坡設點。台灣企業如聯發科、聯電、世界先進與日月光亦深度布局,進一步鞏固兩國技術與產業鏈的互補性。

儘管新加坡尚未吸引台積電、三星、英特爾等業者設立先進製程晶圓廠,主要因為未參與全球高額補貼競賽,但其聚焦成熟製程的策略已展現成效。近年來,新加坡成功吸引多家大型半導體企業投資,生產的晶片應用於汽車、消費電子、行動裝置及工業設備等領域。

台新合作歷史悠久、成果豐碩

台灣與新加坡的半導體合作可追溯至1998年。當年台積電與飛利浦及新加坡經濟發展局共同投資12億美元設立SSMC,是新加坡早期晶圓製造重鎮。日月光同年也進軍當地封裝測試市場,如今該廠員工已超過750人。2000年,聯電與德國英飛凌共同投資36億美元建廠,成為當時最大外資案之一。

近年台商持續加碼:聯電2022年宣布追加投資50億美元擴建22-28奈米產能;世界先進與恩智浦於2024年6月宣布合資78億美元建廠,興建28奈米及以上製程的半導體廠。

不僅是製造端,台灣在新加坡的研發投資也不斷增加。從2004年至2020年,聯發科已在當地投入3.3億美元,並於新加坡建立全球最先進的研發中心之一,目前雇用約300名研發工程師。2024年6月,聯發科更承諾未來五年將再投資3.7億美元,深化新加坡的半導體技術創新。

童振源說,台灣與新加坡的半導體產業合作與全球供應鏈分工,也反映在雙邊貿易結構中。2022年,台灣出口至新加坡的產品中,約80%為半導體相關產品,而新加坡對台灣的出口中,半導體產品亦占60%。這種緊密的經濟聯繫不僅促進雙邊產業發展,也大幅提升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穩定性。

童振源歡迎大家加入《新加坡六十年:小國大智慧的故事》WhatsApp社群,直接收到每一篇精彩故事。請點選以下連結加入社群!
https://chat.whatsapp.com/DGDkzqZBPH48dqRsNUJPo9

Related Posts

1 of 3,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