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媒體

歷經刀鋒與火場 李在明能否引領新韓國? 韓國的未來將何去何從

【廖筱君/文】韓國總統大選結果下集

選舉結果與各方反應

今年韓國大選結果,不只韓國內部激盪,國際間也高度關注。李在明以49.4%得票率當選,這是韓國憲政危機後,社會極度分裂、國家信任遭受嚴峻考驗下的抉擇。選民用近八成的高投票率,投下對戒嚴政變的否定票,也投下了對未來希望的渴望。

國際社會的反應也相當鮮明。美國官方第一時間祝賀李在明當選,但也特別強調反對中國對民主國家施加影響。部分美國保守派則把焦點指向「中國影響」的陰影——即使缺乏明確證據,這樣的聲音已經引起輿論發酵。韓國主流媒體和李在明陣營則堅決否認與中國有任何不當來往。

華郵、福斯新聞的國際觀察

選後,《華盛頓郵報》指出,李在明上任後將面對國內極化、經濟壓力及外交困局。美中兩強競爭加劇,李在明試圖走「平衡路線」,卻也陷入「兩難」。專家分析認為,韓美同盟正經歷「悄無聲息的危機」,未來韓國的國際定位比以往更受考驗。福斯新聞則把焦點放在韓國「左轉」後,外交政策從鷹派轉向務實,對朝政策也強調對話。這代表的不僅是韓國內部政治的輪替,更是東北亞戰略新格局的開端。

這些國際評論凸顯一個關鍵:無論美國、北京還是東京,現在都在等待李在明的新政府如何在大國壓力中找到自己的節奏。正如生活中常遇到的抉擇一樣,韓國這次的「選擇題」,是要繼續作為東亞民主堡壘,還是進入大國夾縫中的灰色地帶。

從火場走來,走向何方?

我在節目中常說,歷史的推動者,往往不是最強壯、最安全的人,而是能在危機中站出來的人。李在明的當選,像是一個「從火場走來的總統」。他承載著社會分裂、經濟下行與外交不安的壓力,也帶著國際懷疑與期許。

外部勢力滲透、人口流動與科技干預,已成現代民主的新挑戰。未來四年,李在明究竟會帶領韓國走向真正的和平共存?還是會在美中對抗、朝鮮半島變局中搖擺不定?世界都在看,他的選擇將影響的不只是韓國,還有整個東北亞的未來走向。

新聞合作媒體筱君台灣 PLUS 新聞網
歷經刀鋒與火場 李在明能否引領新韓國? 韓國的未來將何去何從

Related Posts

1 of 34,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