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媒體

傳承百年 皮影好戲繼續上演 高雄皮影戲館推永興樂皮影劇團特展


【今傳媒/記者李祖東報導】高雄在地「永遠、高興、快樂」的永興樂皮影劇團傳承至今約一百三十年,傳承不輟的背後,是五代作戲人的創新與堅持。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邀請永興樂演師張新國、張英嬌及張信鴻,自今(2025)年7月3日起至明(2026)年5月31日,於高雄市皮影戲館4樓特展室推出《偶的快樂就是這麼簡單─永興樂皮影劇團特展》,內容聚焦永興樂的家族故事、演師個人作戲歷程,同時反映了當代皮影劇團的挑戰與活躍。

過去沒有電視、電影的年代,看皮影戲是最受歡迎的娛樂活動。臺灣皮影戲發展已有三百年歷史,高雄的彌陀區曾是發展重鎮,因而有「皮影戲窟」之稱。1890年代演師張利在彌陀庄草創皮影劇團,隨後,張晚於1926年成立「永興樂皮影劇團」,期望接班人永遠高興快樂地傳承。劇團在第三代張做、張歲兄弟,第四代張新國、張英嬌兄妹,迄今第五代張信鴻的接力傳承之下,以紮實的技藝為本,扎根校園,發展跨界合作,同時走入世界舞台。

今(3)日開幕式現場,永興樂皮影劇團、日本台灣交流協會高雄事務所所長奧正史、彌陀區公所區長歐劍君、岡山區公所區長陳振坤、崑山科技大學旅遊事業管理系助理教授劉處英,立法委員賴瑞隆與市議員方信淵、黃秋媖、陸淑美、宋立彬等服務處代表,以及長期推廣皮影戲的學校,關心皮影戲發展的劇場與各界代表皆到場支持。

現任團長張信鴻從小跟在長輩身邊學習皮影戲,在27歲那年接下重任至今,現在已在培養第六代的接班人。他表示去年獲得雲林國際金掌獎評審團特別獎,對他是很大的鼓勵,感謝高雄市政府多年的支持與推廣,他會繼續努力做好傳承。

高史博館長李文環致詞時提到,皮影戲是高雄特色文化資產,推廣教育是高雄重要的使命。他以金曲獎歌后李竺芯「法式台語」影響力為例,或許以台語為主流語言的皮影戲可以有更多跨界合作的機會。他期望結合三團皮影劇團的「技巧」、「創新」,透過博物館以及學校的支持與傳承,可以走向更多國際舞台。

永興樂特展加入戲台的設計更顯張力,依主題分為「快樂作戲」、「作戲全人」、「交流傳承」三大展區。除了說明創團沿革,展示以「專訪」方式引領觀眾進入張新國、張英嬌、張信鴻三位演師的皮影世界,瞭解演師們作戲與生活共存的挑戰,並揭開永興樂如何透過戲劇與現代社會對話的多元路徑。

作為臺灣少數現存持續演出的傳統皮影戲團,永興樂特別提供歷史照片、文件、聲音影像等資料,並精選劇團五代演師的珍藏作品,從張利雕刻的士兵戲偶、張晚的偶身作品、張歲演出《哪吒鬧東海》、《割股》、《西遊記》等經典影像。再到第四代張新國的生旦淨末丑戲偶、張英嬌刻製放大版戲偶,以及張信鴻《濟公收妖》演出片段,呈現各代演師對皮影戲的詮釋與熱情。永興樂皮影劇團的傳承與長期推廣皮影技藝,2009年由高雄市政府登錄為「高雄市皮影戲保存者」。

高史博邀請觀眾進入展場,感受百年皮影戲家族「永興樂」帶來高興、快樂的看戲體驗!展覽詳情請見高雄市皮影戲館官網(https://kmsp.khcc.gov.tw/)或臉書搜尋「高雄市皮影戲館」。

Related Posts

1 of 30,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