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是最難建立,也最容易被摧毀的。只要幾個誤會,就足以讓彼此關係產生無法修補的裂痕。即使是最親密的伴侶,一旦互不信任,再多的誓言與承諾,也無法挽回那場名為「信任崩盤」的情感瓦解。專業諮商心理師林萃芬在著作《從外遇洞察人心:療癒創傷與重建信任》中,透過一段旅途中的真實故事,揭示信任被背叛後的情緒風暴與心理拉扯。
衛民是從事業務工作的男性,經常在國外出差,養成每到一地就向家人與伴侶報平安的習慣。他與君君交往六年,為了紀念相愛週年,他精心安排了一趟北海道的溫泉之旅,君君一直夢想看薰衣草,這趟旅行對她來說意義非凡。


旅行中,君君像個快樂的小女孩,到處蓋紀念章、讚嘆沿路風景,旅途歡樂而充實。然而在登別溫泉的一刻,一切戛然而止。她無意中看到衛民正講電話,見她走近便匆忙掛斷。當她問起,衛民回答是「打電話回家報平安」。君君沒多想,但這個片段在她心中埋下了懷疑的種子。
之後,衛民說要外出買菸,而他每到一個旅館都會這樣說,君君漸漸覺得不對勁。在好奇心驅使下,她偷偷翻閱衛民的記事本,赫然發現一排排女性名字,其中自己的名字排在倒數第二,上面還是衛民的前任。這是交往順序?還是某種排行名單?疑問在腦海盤旋不去。
她撿起手機,查到一位陌生女孩的電話,撥了過去。對方說衛民不在,正在日本。她顫抖著問:「妳是他的女朋友嗎?」對方答:「應該算是吧。那妳又是誰?」君君回答:「我也是他的女朋友。」
痛如雷擊,她一句句問出心底疑惑,卻只換來衛民焦急想聯絡那個女孩的舉動。他不是安撫眼前哭得像桃子的君君,而是不斷撥電話回台灣,試圖挽回另一段關係。
從愧疚、質問、到氣憤、撕裂,一場看似浪漫的旅行,成為一段情感的終點。君君再次翻開記事本,發現裡面還有一頁記錄著:「誰的身材最好?」「誰的技巧最好?」「誰的皮膚摸起來最舒服?」每一題後面還搭配心得備註。她不再想知道自己排在哪一題後,內心早已冰封:「我再也不會相信他了。」
林萃芬指出,無論世界如何進步、觀念如何開放,當相愛的兩人之中有一人出軌,即使出軌者有心悔改,失去的信任也難以重建。關係將進入一段長期的「脆弱敏感期」,不論發再多的誓言、做再多保證,都可能換來一句「你又在騙我了」。
「信任」如何重新建立?
想要走回親密的關係,單靠語言是不夠的。林萃芬建議,與其一再口頭承諾,不如展現具體行動。她提出幾個重建互信的原則:
★避免在外過夜,減少誤會。
★每天告知明確行程,讓對方可安心掌握。
★承諾後務必履行,切忌口是心非。
★專心傾聽對方的不滿與情緒,不要一邊解釋一邊反駁。
★鼓勵彼此說出真實感受,不壓抑、不冷處理。
★若第三者再度聯繫,務必主動報備,避免信任再度瓦解。
如何判斷外遇者是否值得再信任?
此外,她更歸納出六項「評估外遇者是否值得信任」的行為指標,幫助受傷一方判斷是否還值得等待或挽回:
1.是否願意主動提出愛的保證:若一味合理化出軌,表示未投注能量在修復關係上。
2.說的與做的是否一致:說再多「我不會再犯」,若行為持續隱瞞或刪訊息,那說出口的話都不具可信度。
3.是否只保護自尊、不願面對錯誤:像是斥責對方查手機、要求隱私,反映其心力仍在自保,而非改變。
4.是否能表達自己的情緒與需求:若只壓抑、不談不說,最終會在關係中悶壞兩人。
5.能否傾聽受傷者的痛苦:是否能感同身受,是否真正理解自己的行為帶來多大的傷害,是關鍵觀察指標。
6.是否誠實面對外遇的原因:不願面對內在需求與問題、只想快點翻篇的人,最容易再犯同樣錯誤。
信任的重建,不是原諒對方,而是救贖自己
林萃芬強調:「修復信任是一場雙方的長征,沒有誠意與自我反省,說再多也只是空話。」最終,信任不是靠時間自動恢復,而是靠一點一滴的行動,累積新的安全感。與其問「我還能相信他嗎?」,不如思考「我願不願意重新相信自己,看清眼前的關係,勇敢做出選擇?」信任若已崩塌,請記住:不是你太天真,而是對方沒值得你相信。
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 從外遇洞察人心》「當信任瓦解,你還敢愛嗎?」林萃芬揭露信任崩盤後的親密修復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