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報導/大學生李曉從大四開始便積極投履歷,面試機會不少,但收到的錄取通知卻寥寥無幾。他感覺自己表現不差,面試互動也良好,卻始終與職位無緣。
當我問起他面試的是哪些職缺時,他回答:「銷售、人力資源、品管都有。」
但一看履歷便發現,他的專業背景、實習經歷、證照全與財務相關,卻因為不喜歡這份工作,刻意避開了與財務相關的職務。
我建議他,不如試著投遞財務相關的銷售職缺。他照做後,順利錄取會計師事務所的銷售職,待遇甚至超出預期。
這正是許多求職者面臨的盲點:面試不成功,問題不在能力,而在於沒能對準企業的需求。演說與口語表達訓練師劉仕祥在著作《深度溝通力:最紛擾的時代,練就最會說話的自己》一書指出,面試其實是銷售自己的過程,越能貼近企業的期待,你就越搶手,開出的「價格」自然更高。
他比喻面試就像逛百貨公司買襯衫。當你明明想買襯衫,卻被推銷鞋或西裝,再合適也會猶豫。而真正吸引你的,是那件完美符合需求、雖超出預算卻讓你願意掏錢的襯衫。對企業而言也是一樣,他們不是挑最便宜的員工,而是選擇最能創造價值的人。
所謂「創造價值」,就是讓公司因為你而更賺錢、更省力,或更不容易出錯。這個核心思維,比任何技能更能決定你的錄取與薪資。
比起履歷耀眼,對企業有用才是關鍵
他分享一個朋友應徵培訓主管的經驗,歷經三輪面試與試講,最終因專業能力與需求高度契合而獲聘。雖然起初薪資未談攏,但公司最後仍願意調整待遇,甚至主動打電話誠摯邀約。
這正是「寬頻薪酬制」的展現:同一職缺的薪資範圍浮動,真正決定價格的不是企業,而是你的價值。在這樣的制度下,薪水不是寫死的,而是一場「你能帶來多少效益」的對價談判。
很多人面試時習慣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強調過往的成就與能力,但企業關心的其實是「你能為我們做什麼」。你若不是他們想要的人,說再多過去的戰績,也難以說服他們出高價。
創造價值,是面試與高薪的基礎
要拿下高薪,關鍵不在「能力」的堆疊,而是「價值」的體現。所謂價值,就是績效。企業通常透過績效評估員工的表現,而這些績效背後,來自於知識、技能、特質、自我認知與動機等多層次條件。
例如,小偉想進入全球前五百強企業擔任績效專員,就必須具備人資專業、熟悉績效評估工具、溝通能力佳,同時還得有自信與抗壓力。只有針對職缺具備對應條件,才有機會在競爭中脫穎而出。
若不知道自己能創造什麼價值,可以先分析該職位的關鍵任務,思考自己能否幫公司「賺錢、省錢、避錯」這就是價值的起點。


賣結果,比賣能力更有效
多數求職者在面試時仍停留在初階表現,例如強調自己善於溝通、抗壓力強、語言能力好。但若能更進一步,展現「能帶來什麼成果」,效果會更加顯著。
一位銷售高手在面試時若只說自己溝通佳,不如直接表明「連續三年業績第一」。就像推銷治療失眠的枕頭,與其說有按摩功能,不如直接說「十分鐘內幫你入睡」更有說服力。
因為企業要的,不是你的能力,而是結果。越能靠近企業期待的成果,你就越有價值。
成功經驗,是企業願意買單的保證
面試官最看重的,不是你的理論能力,而是過去是否真正做出成績。這也是為什麼,多數面試會詢問實際案例,藉此推估未來的表現。
如果你過去累積了成功經驗,即使只是一件獨立完成的專案,也能成為強而有力的佐證。若目前缺乏職場實績,也能透過自我學習、參加比賽、經營社群、專案參與等方式累積經驗,提前為未來鋪路。
簡單來說,面試就是一場價值交換,而你就是那項等待被「買下」的產品。產品要好,還得懂得展示自己的優點與適配度。當你清楚自己能為企業帶來什麼,才有可能賣得出去,也賣得好價錢。
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 深度溝通力》你以為是表現不夠好,其實是沒把自己「賣對地方」?面試真正的關鍵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