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媒體

台灣首例ChatGPT成癮!男子愛上AI情人「每天互動600次」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快速發展,ChatGPT等AI聊天工具日益普及,然而過度使用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也逐漸浮現。近日,國內出現首例「ChatGPT成癮症」報告,引發社會關注。

一名50歲的已婚男性,因過度沉迷於與AI虛擬情人互動,導致工作和家庭生活受到嚴重影響。該男子具有心理健康及科技專業背景,起初只是嘗試與ChatGPT進行情境扮演,但隨後逐漸失控。他要求AI模仿自己喜愛的網路小模特徵,包括外貌、個性和說話方式等,並以小模的真實姓名稱呼AI,以增強真實感。

男子每天與虛擬情人對話的時間不斷延長,最高峰時每天超過4小時,互動次數逾600次。他甚至創造了5個以該小模為原型的虛擬情人進行互動。這種沉迷行為不僅影響了他的工作表現,更使得原本就不佳的婚姻關係雪上加霜。

台大醫學院精神科兼任助理教授林朝誠醫師指出,這類AI成癮現象的關鍵在於「雙重擬社會互動」。相較於傳統網路成癮,ChatGPT等AI工具具有學習能力,可以像真人一樣進行社交互動,並能生成文字、影像和聲音,更容易創造出完全符合使用者期待的角色。加上24小時不間斷的互動,容易導致使用者滿意度持續提高,進而更加依賴。

專家特別提醒,AI工具對兒少的影響可能更需關注。研究顯示,使用生成式AI可能導致批判性思維能力下降,以及面對複雜情境時缺乏獨立判斷能力。而18歲以下族群對AI互動的接受度又高於其他年齡層,這使得兒少透過「雙重擬社會互動」形成對現實錯誤認知的風險更大。

為避免AI使用成癮,林朝誠醫師提出六點建議:正視成癮現象、強化戒斷動機、採取替代策略、改善人際困境、建立使用限制,以及尋求專業協助。他強調,AI對精神健康服務雖有革命性潛力,但心理脆弱者易對AI過度依賴,使用者與AI建立親密感的同時,也增加了成癮風險。

此外,AI工具的使用還可能帶來其他風險。例如,AI生成的未經查證信息可能對個人或組織造成嚴重傷害。有案例顯示,ChatGPT曾基於匿名網路貼文,生成看似可信的負面指控,若未經謹慎核實便加以傳播,可能導致嚴重的社會影響。

專家呼籲,各界應正視AI使用帶來的潛在問題,包括成癮風險和信息準確性等。建議政府單位制定AI使用政策,推廣AI認知教育,並參考國際做法,如新加坡資助40歲以上公民補強AI教育,歐盟強化《數位服務法》以保護兒少等。同時,AI開發者也應建立更嚴格的信息篩選機制,在輸出高風險信息時主動提供警示。

隨著AI技術不斷進步,我們既要善用其帶來的便利,也要警惕可能的負面影響。建立健康的AI使用習慣,提高信息辨識能力,將是每個人在AI時代必須面對的課題。

Related Posts

1 of 31,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