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漾新聞記者陳雯萍/高雄報導】氣膠不只存在於戶外馬路與工業區,就連室內空間、污水處理場也可能潛藏危機!亞洲唯一氣膠專業研究機構—國立中山大學氣膠科學研究中心,於7月14日舉辦「2025氣膠跨領域科學國際論壇」,邀請來自台灣、德國、美國、馬來西亞、印度、越南、巴基斯坦與土耳其等多國專家學者,深入探討氣膠的多元來源、轉化機制與健康風險,並分享亞洲最新檢測技術與研究成果。
中山大學化學系教授兼氣膠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王家蓁指出,雖然社會大眾對戶外PM2.5已有基本認識,但許多生活場域潛藏的PM2.5甚至PM0.1仍常被忽略。她運用亞洲唯一的單粒子氣膠質譜儀,成功分析出單一氣膠同時含有重金屬離子與多環芳香碳氫化合物等複雜化學成分。她更指出,居家環境已偵測出奈米級超細塑膠微粒,污水處理場周邊則出現生物氣膠,對健康構成潛在風險。
中山大學環境與工程研究所教授兼所長陳威翔也提出,在都市與城鄉污水處理過程中,常伴隨產生具抗藥性之生物氣膠。他以實驗數據說明相關風險評估機制,呼籲需加強防護與監測。該校副教授張元賓則運用氣膠光鎳技術,探討單顆粒液滴在多相化學反應中的介面特性,推進氣膠反應機制的研究邊界。
論壇也邀請多位國際專家發表演講。德國慕尼黑聯邦國防軍大學氣膠專家Prof. Christian J. Kähler分析,不同性別與年齡者在靜態或運動時所釋放的呼氣氣膠差異,並探討室內氣流如何影響空氣清淨機的氣膠去除效率。亞洲氣膠聯盟主席暨馬來西亞潔淨空氣學會理事長Dr. Noor Zaitun Yahaya則分享以人工智慧協助氣膠大數據分析的實務經驗。
校外專家也齊聚發聲。高雄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陳培詩介紹感染性生物氣膠的流行病學研究,高雄科技大學助理教授鄭文熙分享以無人機進行空氣採樣的創新方法。中山大學教授彭彥彬亦展示港區船舶尾氣排放對空品的影響,提供更完整的港市污染輪廓。
本次論壇除展示最新研究與技術外,也安排與會者參訪中山大學氣膠研究設施與高雄港空品測站,親身體驗氣膠監測的最前線。論壇展現台灣在氣膠科學領域的研發能量與國際連結,亦強調從居家到城市、從微米到奈米等級的空氣品質議題,已不容忽視。
【漾新聞】#中山大學 #氣膠論壇 #PM2.5 #室內空污 #單粒子氣膠質譜儀 #氣膠科學 #奈米塑膠 #抗藥性氣膠 #人工智慧空氣分析 #氣膠光鎳技術 #漾新聞 #高雄
看更多新聞 請點選「漾新聞」網址 https://youngnews3631.com/index.ph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