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呂宗岳 台中報導】
55歲的李總多年來受頸椎壓迫所苦,雖持續接受物理治療、注射及針灸等保守療法,但效果有限。今年初出現手麻、頸痛等症狀,甚至嚴重影響睡眠與工作專注力,經醫師評估後,他決定接受微創人工椎間盤置換手術,術後恢復良好,興奮直呼:「可以再拚20年!」
李總表示,早在8年前就有頸部痠痛問題,但因對手術存有疑慮,加上周遭友人術後狀況不一,使他遲遲未決定接受治療。直到近期麻木感延伸至前臂,頸肩疼痛讓他整夜難眠,才終於下定決心就醫,「該面對的還是得面對!」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外科醫學中心副院長林志隆指出,經磁振造影(MRI)檢查,確認李總的C5-C6、C6-C7椎間盤嚴重突出,壓迫到脊髓與神經根,屬於典型的「低位頸椎間盤突出症」,常見於40歲以上長期低頭族群,包含辦公室工作者與滑手機族。
林志隆說明,頸椎間盤退化或外力損傷都可能造成突出,一旦壓迫神經,會出現手麻、痠痛、無力等症狀,若未及時治療,恐進一步導致脊髓型頸椎病,造成不可逆的神經損傷。
考量李總仍需維持日常活動與工作品質,醫療團隊安排「人工椎間盤置換術」,手術從頸部前側開小切口,取出病變椎間盤,再植入具彈性與旋轉功能的鈦合金人工椎體,保留頸椎自然活動度。
手術約三小時完成,當天即可下床行走,術後一週症狀大幅改善,李總開心表示:「握力回來了,睡眠也變好了!」他更預約下月與球友再戰高爾夫球場,展現重拾生活節奏的信心。
林志隆提醒,頸椎病變有年輕化趨勢,若出現持續性手麻、痠痛、動作不靈敏或步態不穩,應儘早就醫檢查。日常也應保持正確姿勢,如將電腦螢幕與眼睛平行、避免長時間低頭,並定時伸展肩頸,工作一小時後應休息5至10分鐘,有助預防頸椎壓迫與退化。
這篇文章 55歲男頸椎壓迫手麻難眠 接受人工椎間盤置換術重拾生活:「再拚20年不是夢!」 最早出現於 暢NEWS – 新聞觀點,暢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