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媒體

台劇揭ADHD兒童現實困境 恩主公醫曝黃金治療期

《我們與惡的距離II》熱播引起不少議題討論,劇中胡冠駿這個角色自幼被診斷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在家庭誤解與社會忽視下,逐漸走向人際疏離與反社會傾向。劇情鋪陳引發觀眾深思,在現實生活中,是否也曾錯過時機接住那些「看起來只是比較吵、比較不聽話」的孩子。

45654410 2
蔡芳茹指出,ADHD常伴隨三大障礙,必須分別處理。圖:恩主公醫院提供

根據衛福部心理健康司數據顯示,台灣學齡期兒童與青少年ADHD盛行率高達9.02%,但獲得正式診斷者僅佔1.62%,接受完整治療者更不到1%。衛福部研究亦顯示ADHD兒童在物質使用、焦慮、憂鬱、學習障礙、事故傷害發生、死亡率、行為規範障礙七種狀況發生的風險會增加,同時ADHD的治療改善率達80%,研究提醒「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守護孩子未來的關鍵。

45654410 1
台灣學齡期兒童與青少年ADHD盛行率高達9.02%,但獲得正式診斷者僅佔1.62%。圖:恩主公醫院提供

恩主公醫院精神科主任蔡芳茹表示,雖然ADHD的黃金治療期常被劃在6歲或12歲以前,但臨床經驗顯示,「任何時候只要開始治療,都還來得及改善。」她指出,年齡越小,腦部可塑性越高,治療成效越顯著;但即便是青少年或成人,只要透過藥物,合併行為治療及心理諮商輔導,仍能因治療而減少ADHD的核心症狀、改善患者職業、社會及生活功能。

蔡芳茹指出,ADHD常伴隨三大障礙,必須分別處理。學習障礙如書寫困難、閱讀障礙、數理理解障礙等,可申請學校補救教學或資源教育協助,提升患者的基礎學習能力,以增進他們的學業成就表現;情緒障礙ADHD患者因長期壓力或人際互動被誤解,因而產生焦慮、退縮、自我否定,有些ADHD患者後來罹患焦慮或憂鬱症狀,需和心理師或學校輔導老師進行諮商輔導,建立自信與加強人際連結,辨認處理患者的情緒問題,以減少後來產生焦慮疾患或憂鬱疾患的風險;品行障礙,若出現攻擊行為、逃學逃家、違反校規班規、說謊、偷竊等行為問題,建議搭配法治教育與行為治療,讓患者了解社會及學校規範,避免患者未來成為觸犯法律的司法罪犯。

蔡芳茹強調,「我們不是只看孩子有沒有過動,而是要看背後的原因、功能受損程度與合併症狀。」醫療與教育系統及家庭應共同合作,量身設計處置方案,才不會遺漏孩子真正的需要。劇中胡冠駿的遭遇也反映真實家庭中「支持不一致」的困境。當父母對ADHD認知、治療態度與未來期望不同時,常會產生對立或互相責怪,對孩子造成巨大壓力。

醫師通常會從願意配合的家庭成員開始,並逐步拉近全家對孩子狀況的共識。透過建立共識、提供衛教資訊、鼓勵參加家長支持團體等方式,協助家庭理解ADHD是一種大腦功能失調,需要醫療與教育資源共同介入,也需要家庭成員共同支持鼓勵。

蔡芳茹提醒,許多家長與老師常困惑孩子是否只是比較好動。診斷ADHD須從「同年齡、同性別」的孩子做比較,並觀察是否長期在多個情境中都出現問題。她說明,「不能拿小學三年級的哥哥和幼稚園的弟弟比,也不能用標準女生的行為來評斷男生是否太吵。」建議家長可透過SNAP-IV篩檢問卷進行初步篩檢,若出現注意力不集中、衝動控制困難、課業退步或人際衝突,應及早就醫進行診治。

《我們與惡的距離II》劇中胡冠駿的奶奶,如同不少家長一樣對ADHD藥物有顧慮,擔心成癮或影響發展。蔡芳茹說明,目前台灣常用藥物多為中樞神經刺激劑,已累積數十年臨床使用經驗,常見副作用如食慾減退、失眠,大多可透過劑量調整或服藥時機改善。她也強調一項重要原則,「ADHD藥物通常六歲以上才會開始考慮使用藥物。」年齡太小的兒童,如幼兒園階段,通常會先以行為介入與親職訓練為主;而學齡兒童開始上學後,若症狀嚴重影響學習與社交,就會評估是否需藥物協助穩定注意力與自我控制。她同時指出,「藥物只是工具,更重要的是根據孩子的年齡與發展設定目標,並結合行為療法、心理輔導、家庭合作,才能真正改善他們的生活品質。」

自113年7月起,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推動「未滿7歲兒童新增6次發展篩檢服務」,截至114年3月底,已完成超過27萬人次篩檢,其中有6.2%的兒童因疑似發展遲緩被轉介至各地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

接受轉介的兒童通常會接受完整的發展性功能檢查,包括注意力與行為評估、語言發展檢測、粗細動作功能測試及社交情緒互動觀察。若於「注意力與行為」量表中符合《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5版》ADHD診斷準則,或在臨床觀察下有顯著功能缺損,將被診斷為ADHD並納入後續療育計畫。

恩主公醫院表示,針對不同年齡層與發展需求,該院提供最適切的治療服務,6歲以下設有「兒童發展聯合評估門診」,由兒童心智科、復健科、兒童神經科與耳鼻喉科學等跨科團隊專業共同評估,針對語言發展、認知發展、肢體動作、感覺統合、人際互動、情緒發展等面向進行全面性觀察與診斷。若符合早療資格,可轉介至早療中心,安排語言、職能、物理治療及感覺統合等團體課程;6歲以上,由精神科與復健科協同診療,針對注意力、學習與情緒提供長期追蹤及治療,設定具體治療目標,進行認知行為治療或合併藥物治療。

對於ADHD的治療,蔡芳茹表示,需要強化「家庭-學校-醫療」三方支持系統,除家長配合,鼓勵老師和醫療人員可以有交流,才能幫助穩定孩子的狀況。恩主公醫院透過跨專業團隊與完整早療資源,持續接住每一位需要幫助的孩子,讓每一次發現,都成為孩子翻轉人生的起點。

Related Posts

1 of 31,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