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環境部
南部最大聲/ 吳有炓 報導
中颱「丹娜絲」日前自嘉義布袋登陸,強風豪雨重創中南部,其中太陽能光電廠災損嚴重。環境部長彭啟明今(16)日說明,全臺共14.5萬片光電板破損,總重量約2800公噸,預計1.5個月內完成清理。針對外界擔憂光電板破裂是否造成污染,彭啟明強調,經檢測水質重金屬含量均符合標準,其中半數樣本為「零檢出」,證實受損光電板無毒且可回收,不會對環境與養殖業造成影響。
光電板災損數據一次看
受損數量:14.5萬片(約2800公噸)
最嚴重區域:嘉義(11萬片破損)、臺南
清理時程:大型案場2週內、小型案場1週內優先處理,整體復原預計1.5個月完成。
發電影響:僅占全臺光電設置量0.4%,颱風過境當日(7/7)太陽光電瞬時發電仍達451萬瓩,占整體用電15.3%,系統運作穩定。
環境部:光電板無毒,水質檢測符合標準
針對部分民眾擔憂光電板破裂可能釋放有毒物質,環境部抽驗嘉義、臺南4處災損案場,檢測鎘、鉛等10項重金屬,結果顯示:
半數樣本「零檢出」
僅錳因當地背景值偏高,其餘均符合地面水體環境基準
太陽能板結構穩定,主要由鋁框、玻璃、EVA封裝膜組成,無液體滲漏風險。
環境部強調,光電板屬一般事業廢棄物,非有害廢棄物,業者須依《廢清法》負責清理,若未按時完成,最高可罰300萬元。
屏東光電浮台漂流,業者加速清除
丹娜絲颱風也導致屏東佳冬離岸太陽光電浮台設施受損,部分結構體被沖上岸際。經濟部能源署已要求業者加速清除,確保海域航行安全與環境無虞。
立委籲「水面光電納環評」,環境部允檢討
此次災損引發立委關注,民眾黨立委黃國昌批評,目前水面型光電免環評,導致防災設計不足。環境部回應,將於年底環評總體檢討論納入可行性,強化未來光電案場的抗災韌性。
光電產業協會:科學數據證實無污染風險
台灣太陽光電產業協會指出,太陽能板結構類似鋁門窗,破裂後不會釋放有毒物質。實驗顯示,即使泡水7天,水質仍符合飲用標準,呼籲民眾勿信不實謠言。
結論:災後復原與未來強化方向
加速清理:業者須於1.5個月內完成受損光電板回收。
加強監測:環境部持續追蹤鄰近水域水質,確保無長期污染風險。
法規檢討:研議將水面光電納入環評,提升防災設計標準。
本次風災雖造成部分光電設施損壞,但整體發電系統仍穩定運作。環境部與經濟部將持續合作,確保綠能發展與環境安全並重,邁向永續能源轉型。


▲圖/環境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