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傳媒|魏益權/台北報導
在新時代心理學課堂上,常有各年齡層學員請教《奇蹟行者》創辦人李淑媛:「到底該不該結婚?」她總是回應:「結婚不是為了填補需求,而是因為真實的愛而願意給予與承諾。」若只是為了安全感、孤單、外在壓力等而步入婚姻,終究無法真正感到幸福;而當一個人能活出自己的內在平衡與生命價值時,婚或不婚,都是喜悅的選擇。
李淑媛博士自1997年開始帶領新時代心理學課程,幫助無數人在情感關係、家庭互動、事業困境中,看見內在創傷的根源,並找回愛與自我價值。她指出:「婚姻像一面鏡子」會放大我們內在未被處理的情緒與信念,像是掌控慾、匱乏感、低自我價值或信任障礙,這些才是關係中真正的挑戰。
這也是她創辦「奇蹟行者心靈學苑」的初衷:提供一個安全而深度的場域,讓每個人能夠釐清自己的情感盲點與角色困境,學習愛自己、尊重他人,活出內在的平衡。多年來,她也推動「全人健康」的理念,將身心靈整合,延伸至旗下瑞信精準生醫的基因與腸道檢測技術,幫助人們從生理、心理與靈性三個層面,完整看見自己,重建健康與幸福。
李淑媛指出,婚姻是兩個人全心全意投入,相互給出承諾。然而我們必須尊重,有人想把心力放在更喜歡的事物上,而不去發展親密關係;有人寧可應酬間杯盞交錯,也不與人交心;有人對金錢缺乏安全感,自認無力肩負成家重擔;有人覺得生命壓力沉重,不願下一代重蹈覆轍,這些人不約而同選擇遠離婚姻。
聊起不願走入婚姻的理由,最常出現的答案是「太麻煩!」而在婚姻帶來的困擾中,婆媳問題名列前茅。
有人以天敵來形容婆媳關係,把雙方定義為「天生的競爭者」。李淑媛建議換個角度想,婆與媳是因愛同一個人而產生的連結,雙方都想讓同一個男人幸福,若以尊重為基礎便不失為善緣;反之,若超越份際過度干涉,失之尊重將導致互憎。她特別提醒,帶著敵意走入一段關係,自然會創造敵人,而這對經營婚姻無益。
因打拚事業而晚婚的她,感謝母親不時提點她身為兒媳的禮數,更感激婆婆教養出好兒子成為她的人生伴侶,以感恩之心跨越代溝,是她分享的成功經驗。
美好婚姻創造愛侶,假如不遂人願,最親近的人站在拉鋸的兩端,傷害將凌駕一切,因為婚姻是充電的地方,不該變成損耗的囚牢。她鼓勵已婚者愛屋及烏,每隔一段時間便掃除心中不快,擴大心量去包容,這樣更容易給出愛。
人或多或少有些心靈空間渴望被填補,與其要求伴侶有「他心通」,何不客觀思考:「連我都未必瞭解自己,怎好奢求對方瞭解我?」對於想增進伴侶幸福感的學員,李淑媛提議直接溝通並表達自己,透過觀察去認知伴侶的需求——若是視覺型,在關鍵日獻上小禮物會有意外驚喜;若是聽覺型,在對方為你付出後記得說「辛苦了!有你真好!」;若是觸摸型,一個愛的抱抱能帶給疲憊的他無限能量。總之,給他需要的,而非給你想給的。


抱怨婚姻的人往往覺得問題出在另一半,上過課才明瞭,問題根源其實在於自己。因童年陰影,許多人的內在破了大洞,便期盼伴侶像父母般愛你、滿足你的情緒需求。當夫與妻的內在各有破洞,蜜月期過後陷入情感鬥爭期,婚姻的框架存在,愛與交流卻消失了,需求當然難獲滿足。
每個世代都渴望找到愛,然則人海茫茫,真命天子何在?有人找個伴湊合,有人寧缺勿濫,有人終其一生苦苦尋覓,有人怕找錯對象索性單身,無論哪種情況,請先把自己的內在照顧好,避免陷入負面情緒,不受執念桎梏才能奔向幸福。
改善婚姻關係之前,請透過心靈療癒,找回愛的能力。李淑媛博士鼓勵大家從拯救童年、擁抱內在小孩開始;她帶領學員重回情緒經驗,改變對當時情境的認知,情緒創傷便有機會被處理;當內在小孩獲得療癒,愛人與被愛,自然水到渠成。
對於因離婚而陷入抑鬱之人,李淑媛鄭重呼籲:「請不要自我否定,婚姻的終結不等於人生失敗。」離婚原因往往錯綜複雜,常在不對的時間找到不對的人,或找到對的人卻因錯誤的動機結婚,以致錯失澆灌這段關係的機會,最後步向分離。
台語稱離婚為離緣,有時分開不是誰的錯,只是一段緣分走到盡頭。這時,只要能好好愛自己,時光列車繼續向前,你還能欣賞到不同的人生風景。
「本報導內容僅供讀者參考,讀者應獨立判斷,不代表本報立場」
(首圖/李淑媛(右一)觀察, 很多人透過課程, 跟家人的關係獲得改善。奇蹟行者學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