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媒體

帆布救災變秀場?揭露政治掛帆布的荒謬與危機

帆布救災變秀場?揭露政治掛帆布的荒謬與危機

慈濟志工協助民眾修繕屋頂  圖/ 慈濟新聞網

南部最大聲/記者  吳有炓

颱風丹娜絲重創台南溪北與嘉義地區,造成數千戶屋頂毀損。為了「快速應變」,包括中央與地方政府、軍方與各級民代,紛紛投入所謂的「帆布救災」,試圖替災民覆蓋破損屋頂。在政府尚未提供實質修繕補助前,民眾能倚靠的,竟是「一張帆布」這個臨時遮蔽物。看似即時的善意行動,背後卻暴露出荒謬與風險並存的現實。

針對各地災區屋頂損毀、破洞情形,台南市工務局強調「提供帆布不是結束,而是暫時性的措施」。市長黃偉哲也強調會盡快啟動實質修繕。

【掛帆布不是DIY!專業高危作業,錯一步就喪命】

帆布看似簡單,實則是高風險專業施工。專業營建技師指出,掛帆布需注意以下條件:

1.必備防墜裝備與繩索技術

2.必須評估風向熟悉建築結構與破損評估

3.使用螺栓、鐵鉤、彈力繩等多點固定確保風雨壓力分散

4.需選用抗UV、防焰材料

這些都非一般民眾可單獨完成的工程。消防單位與義消協會多次提醒:「帆布只能救急,不能當作永久性修繕。」

若屋頂本就結構不穩,帆布反而加重危險。更何況多數老舊磚瓦房,早年未經耐震補強,根本不宜再上人作業。偏偏政治人物為「快拍照、快有感」,反將帆布視為萬靈丹,實際上卻讓民眾與工人陷入生命風險。

可能是 4 個人和文字的圖像

立委林俊憲服務團隊 協助災民蓋帆布  圖/林俊憲臉書翻攝

【災民血淚:帆布救災實錄】

7月16日,台南佳里區下營里,一位60歲林姓男子為覆蓋被風吹垮的屋頂帆布,從屋頂墜落不治。他年初剛動心臟手術,退休在家照顧98歲老母親,如今不幸身亡,老母仍被家屬隱瞞噩耗。

隔日(7月17日),嘉南另一災區,一名58歲黃姓工人受居民拜託鋪設帆布,冒險踏上疑似遭白蟻侵蝕的梁柱,不慎墜落重傷,頭部縫了12針。他事後坦言:「早就知道房屋危險,但民眾求助,我實在說不出口拒絕。」

而在台南七股區西寮里,空拍畫面顯示成片藍白帆布鋪滿屋頂,猶如「布城」,卻掩蓋不了災後慘狀。該地三分之二住家屋頂遭掀,至今仍無法修繕,因嚴重缺工。災民陳太太無奈表示:「現在工人都叫不到啦,要排很長,大家都是受災戶。」

據統計,截至7月19日,台南市共有1萬597間屋頂損毀,僅4,487間完成帆布覆蓋,其餘6,110間仍在排隊中。

【帆布政策變選戰競技場?民代比誰送得多、掛得快】

台南立委林俊憲7月19日臉書發文表示,「在進入災後第二個週末,我的團隊與陳秋宏議員持續一起幫受損房屋做簡易修繕和固定帆布。早一日完成,就能讓受災民眾早日安心。」

台南立委陳亭妃於7月19日在臉書表示,收到好友調來的帆布,分送安南區、北區服務處,稱這是「最有力量的生日禮物」。她說:「我的生日願望就是天佑台灣,天佑台南。」

另一方面,有意參選高雄市長的賴瑞榮等政治人物,也高調投入帆布調配工作。帆布,逐漸從救災物資變成「選戰道具」,誰送得多、誰鋪得快,就能在災後版圖中搶得一席之地。

然而災民真正需要的,是結構安全評估、長期修繕補助與合格工班資源,不是一塊塊容易破損的帆布,也不是新聞鏡頭前的「象徵性幫忙」。

可能是 1 人的圖像

陳亭妃生日前調集到帆布, 分別送到安南區、北區的服務處轉送給災民。 圖/ 陳亭妃 臉書翻攝

【慈善組織的標準作法:慈濟與大愛台的「安住」工程】

慈濟基金會反而彰顯真正的人道與專業。根據大愛新聞報導,慈濟在嘉義太保等地設立**「希望工程」修繕小組**,由專業工班實地勘查,依損壞程度提供臨時鋅板補強,並持續追蹤重建需求。

慈濟志工也表示:「帆布是短期應變工具,但家是人心的根,我們希望讓災民能真正恢復生活,不只遮雨。」

這種有系統、有後續的援助模式,正是公部門與政界應該學習的典範。

看著屋主的房子因漏水,屋內的地板是濕的,空氣中飄著霉味,風災後的日子應該也不好受,雖然屋主樂觀,但志工不捨,多人的力量,經過一個上午的時間也完成了一大半,暫時可讓屋主稍稍安身。 圖說/ 慈善新聞網

帆布救災的六大真相:

1.僅能救急:帆布使用期限短,曝曬會裂。

2.極需專業:高空作業須訓練,否則易摔落。

3.遇強風無效:帆布無法抵禦颱風或暴雨。

4.可能加重屋損:積水與悶氣反造成霉變。

5.成為政治工具:掛帆布成民代競賽,未必解決問題。

6.真正解法是修繕:慈善單位示範有效方法。

看著屋主的房子因漏水,屋內的地板是濕的,空氣中飄著霉味,風災後的日子應該也不好受,雖然屋主樂觀,但志工不捨,多人的力量,經過一個上午的時間也完成了一大半,暫時可讓屋主稍稍安身。 圖說/ 慈善新聞網

【結語:別讓帆布變成遮羞布】

帆布,應是災後的臨時保護,不是治本之道。過度依賴帆布政策,不僅無法真正協助災民,更可能掩蓋結構問題、延誤修繕時機、導致二次傷害。

唯有回到結構安全評估、修繕補助金透明化,以及地方政府與志工團體的協作機制,才是真正的「災後復原」道路。帆布不是錯,但錯的是,把它當成政績來包裝。

下一場颱風即將來襲,帆布或許遮得了一時雨,但擋不了災民的絕望。

#風災修復 # 帆布 #慈濟基金會

Related Posts

1 of 32,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