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媒體

海洋委員會辦理海洋文化領航計畫培訓研習及交流工作坊 開啟蔚藍對話共構文化藍圖


▲全場大合照(前排中間左起為日本台灣交流協會高雄事務所東江友希主事、奧正史所長、海洋委員會管碧玲主任委員、黃向文政務副主任委員、洪文玲前政務副主任委員、劉國列主任秘書)。(圖/海委會提供)

【亞太新聞網/記者鍾尚軒/高雄報導】

為推動我國海洋文化知識建構與航海智慧傳承,海洋委員會於114年7月23日假高雄展覽館304會議室舉辦「海洋文化領航補助計畫培訓研習及交流工作坊」,邀請日本台灣交流協會高雄事務所奧正史所長、歷年補助團隊、藝文界代表及學術實務工作者齊聚一堂,展現推動海洋文化的豐碩成果,並搭建橫跨學術、藝術與社會的對話平台。這場聚會不僅是學習與交流的契機,更是點燃臺灣海洋文化之光的重要時刻。

海洋委員會積極響應賴清德總統提出的「探索海洋」政策,推動「復振航海文化力」計畫,透過航海技藝的復振、用海智慧的重現,以及藝術創作的共鳴,將海洋文化主流化,深植人心,形塑臺灣的集體記憶與文化自信。

本次活動邀請台灣芭蕾舞團演出融合藝術家優席夫畫作的舞碼,包括《守護》、《女人魚》與《螢光》,呈現芭蕾舞與海洋意象的跨界對話,為海洋藝文注入嶄新篇章。

日本台灣交流協會高雄事務所奧正史所長致詞表示,臺日皆為海洋國家,文化上有深厚連結。他特別提到日本江戶至明治時期的「北前船」文化,不僅運輸物資,更承載豐富多元的文化價值。希望未來能將北前船文化推廣至臺灣,並與海洋委員會在海洋文化領域展開更多合作。

海洋委員會主委管碧玲指出,「復振航海文化力」四年期計畫自113年提出並獲行政院核定,首年獲2,400萬元預算,114年提升至4,800萬元,未來也將持續編列經費推動。她表示,此計畫不僅是文化傳承的起點,更是深化國際交流的橋樑。除與日本合作,也完成與帛琉的交流計畫,「無私分享號」已成功航行至臺東與蘭嶼,未來將啟動與「大角星號」的合作,擴展臺灣的國際海洋文化網絡。

針對海洋文化的推廣策略,管主委指出,計畫從「薪傳」、「船藝」與「藝海」三大補助主軸出發,積極連結學校、地方政府、民間團體與個人工作室等多元資源,讓海洋文化滲透社會各個層面。她也以原住民圖騰中的海洋智慧為例,呼籲社會各界共同參與,讓臺灣的孩子從小認識海洋、親近海洋。


▲南島社區大學發展學會與旮亙樂團於113年6月21-22日進行「大武尚武漁港-綠島Sanayasay-成功新港漁港」首航。(圖/海委會提供)

本次研習與交流工作坊涵蓋10場次專題,橫跨航海技藝保存、海岸文化探掘及藝術創新應用,邀集113與114年計畫的補助與合作團隊,展現階段性豐碩成果。例如:成功大學團隊以《王船再現》保存帆船圖譜,臺東大學出版《船的眼睛》記錄蘭嶼雅美族的拼板舟文化;其他如淡水舢舨船、八斗子罾子船、阿美族fudafudakan與朗島部落十人大舟等皆為文化復振的重要象徵。

此外,文史與藝術展演部分包括《南方澳漁師的地名記憶》、《跨越號》航行紀實專書、「潮壤相接」視覺藝術展、《芳苑,我們的故鄉二部曲》劇場演出,以及「與鯤共遊」偶戲共創計畫,皆成功將海洋文化轉化為創意與情感的舞台。

海洋委員會表示,未來將持續推動海洋藝文發展與制度建構,厚植臺灣海洋文化主體性,將海洋文化融入日常生活。期待社會各界共同加入這場文化長征,攜手築起一幅永續海洋的美麗文化新傳說。

Related Posts

1 of 32,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