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電子報/編輯中心
近來,政府針對人口族群分類的「其餘人口」標示,引發部分民眾反彈。原因無他,這個模糊不明的分類,涵蓋了九成以上具有中國大陸祖籍背景的臺灣人。在當前臺灣政治高度敏感的氛圍中,這類象徵性政策處理,無疑再次激起對歷史、文化與認同問題的焦慮。

臺灣人是誰?這是每次選舉前後、每次兩岸議題浮現時,必然被重新翻出來的問題。我們自稱「多元社會」,卻在制度化分類上,極容易陷入切割與排除。當多數臺灣人仍說中文、用漢字、過春節、拜祖先時,行政上卻選擇以一個不具意義的統稱「其餘」來代替其歷史與文化背景,這難道不是對自身文化的一種否認?
我們可以理解,政府出於政治現實的考量,在對外關係與主體認同上有一定操作空間,但這不代表應該忽略民眾的文化感情與歷史認同。更何況,臺灣本身就是在中華文化脈絡中孕育出現代民主制度的島嶼,何必非要在文化上與中國大陸劃清界線,才能證明我們是「民主的」?
更值得關注的是,部分民眾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將「民主」與「反中」劃上等號,並將「中國式治理」一概視為「專制」。這種論述簡單有力,但缺乏深度。事實上,世界上絕大多數所謂「民主國家」採行的都是間接民主制度,透過代議制與政黨輪替來實踐民意。中國雖是一黨領導的體制,其治理模式也在某些領域展現出行政效率,例如高鐵網建設、基礎設施擴張與數位政務推行,這些並不意味著我們必須全盤接受中國制度,而是提醒我們:民主不該只是標籤,它必須在治理成效上有所體現。


另一方面,民間觀感也正發生微妙轉變。例如知名網紅「館長」陳之漢近期赴陸旅遊,發現自己先前對大陸的負面印象與實際觀察有極大落差。他直言,大陸城市建設與生活便利程度「超出預期」,甚至優於部分西方城市。這不只是個人經驗的改變,而是一種長期資訊偏差被鬆動的現象。
我們當然可以對中國政權的許多作為持保留態度,但這不代表我們應該封鎖一切與對岸相關的訊息與體驗。資訊自由,應該是民主最基本的保障。不願面對中國的成長現況,只會讓臺灣社會陷入自我催眠的資訊繭房中,進而在國際變局中誤判現實。


更嚴重的是,臺灣若繼續在制度與語言上邊緣化自身歷史根源,不僅不利於內部團結,也容易在外交場合中出現自我矛盾。我們既強調「民主多元」,卻又對過去的文化連結選擇性切割;我們主張「尊重多樣認同」,卻在行政上進行簡化分類。這不是一個成熟民主社會應有的操作方式。
臺灣當然可以發展自己的主體性,但主體性不應是靠否定自己的文化歷史來換取的。若我們真正相信民主價值,就應該容許多種觀點並存,允許對岸現況的多面評價,也應正視自己歷史與文化脈絡,而不是將其塵封或簡化。
在中國快速發展、美中競爭加劇、兩岸局勢不明之際,臺灣要走出自己的道路,最需要的是清醒的認知力、包容的文化態度,以及建立在現實與歷史理解之上的制度自信。(前民眾日報資深記者 屈文峰)
※以上言論不代表《民生電子報》立場※
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 你是「其餘人口」嗎?這場文化切割正在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