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報導/被譽為台灣史上最大規模的大罷免行動,首波投票已於7月26日落幕,針對國民黨24席區域立委及新竹市長高虹安的罷免案全數未過,形成25比0的結果。對此,學界普遍認為結果並不令人意外,並示警朝野衝突恐不但無法緩和,反而將更加惡化。
中時新聞網援引《BBC News 中文》的報導指出,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教授劉嘉薇表示,這次罷免雖未成功,但投票率之高令人矚目,甚至超越先前基隆市長謝國樑罷免案,顯示選民動員確實發酵。她指出,許多原本沉默的選民在罷免案中選擇站出來,投下“不同意”票,這不僅是國民黨的組織動員奏效,更反映民眾黨支持者的明確態度,“國民黨應感謝小草的力量”。 劉嘉薇指出,賴清德日前在“國家希望工程十講”中提到的“雜質說”,對選情造成負面影響,這樣的說法激化對立,讓不少選民產生反感。她認為,罷免失敗顯示民眾對民進黨“抗中保台”路線逐漸失去耐性,雖然賴清德立場強硬,但若持續以少數總統姿態對抗在野,恐怕會與民意進一步脫節。 ![]() ![]() 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莊嘉穎則分析,此次罷免結果呈現“線上熱、線下冷”的常見現象。他表示,網路聲量與實體投票的落差,在全球多數選舉中屢見不鮮,“要激起在地選民的參與熱情,遠不如總統或立委大選來得容易”,再加上這些選區本就偏藍,罷免難以撼動基本盤。 對於罷免案是否會影響未來朝野關係,莊嘉穎直言:“不但不會緩解,甚至可能升溫。”他認為,此次結果反而強化了國民黨與民眾黨現行路線的正當性,未來無論是阻擋預算、提出爭議法案,或對行政部門施壓,都可能加劇。至於朝野是否有機會走向協調與妥協,他坦言:“在目前氣氛下,要找到共同基礎將更加困難。” 兩位學者均認為,預計8月23日登場的第二波7席罷免案,成功機率更低。儘管如此,兩人也認為此次罷免結果或許為朝野開啟和解契機,但是否能真正化解對立、建立對話空間,仍須觀察後續政治發展。 |
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 大罷免25比0慘敗!學者:賴清德與民意脫節 民眾對“抗中保台”路線逐漸失去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