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中邦交國巴拉圭總統潘尼亞與外交部長林佳龍的會晤時,宣布賴清德總統預計30天內訪問巴拉圭,潘尼亞的大嘴巴讓賴清德謀劃過境美國的消息提早曝光,總統府低調近半個月,卻在28日發布聲明稱,台灣正值颱風災後復原、對等關稅持續協商中,因此賴清德總統「近期無出訪規劃」。不過該聲明發出不到兩小時,馬上被《金融時報》和美國前眾議院議長裴洛西打臉,表示賴清德之所以取消行程,是在獲知美方不願放行過境紐約後所作的決定。
賴清德在大罷免大失敗後,想重塑親民勤政的形象,風災最嚴重時表示國軍不能協助,讓南部老人爬高修屋頂;攸關台灣經濟的關稅談判時,他卻巡迴演出爛到爆的「團結十講」。如今風災整理得差不多,副閣揆鄭麗君赴美談判進入第五輪,賴清德突然回頭關心這兩件事,不過很快就被外媒打臉,金融時報報導,在中國向華盛頓提出反對後,川普政府已拒絕總統賴清德過境紐約。
賴清德總統原計劃於8月前往巴拉圭、瓜地馬拉與貝里斯三個邦交國,途中將經過美國,並在紐約與達拉斯短暫停留,台僑也接獲通知將盛大歡迎,賴預計在14日參加德州達拉斯的「2025美國台灣形象展」。
外媒一度傳出,賴清德的過境安排可能成為談判籌碼,用以換取北京善意,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明確回應:「賴總統的過境安排與會談內容無關。」貝森特解釋,美方一向避免將國安與貿易議題綑綁談判,而川普也習慣直接以關稅政策施壓,而非長期協商。
至於一向和川普不合的裴洛西發文認為,美拒絕賴清德入境,釋出一個危險訊號,代表美國在面對台灣議題上,可以被霸凌到噤聲。這也讓外界嗅出不尋常的味道,要求賴清德總統和國安團隊必須說清楚,台美關係出了什麼變化,根據過去經驗,前總統陳水扁、馬英九及蔡英文都在上任同年出訪,也都過境美國本土,然而賴清德上任已一年半,迄今都未能進入美國本土。
賴清德的「脫中入北」言猶在耳,擺明著就是要抱著美國爸爸的大腿,如今卻因為美中關係造成過境美國受阻,在美國總統川普的眼裡,台灣似乎隨時可成棄子。賴清德從能源政策、關稅談判到地緣政治的判斷,看起來就是錯錯錯,連三錯;而壓垮賴政府聲望的最後一根稻草–大罷免,當時面對黨內雜音和輿論風向,莫莫莫,賴依舊剛愎自用終究迎來大失敗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