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媒體

從台灣到美國 蔡蔭棠作品歸鄉路凝聚家族情感


▲蔡蔭棠的次子蔡世英先生口述「我們都是從台灣來的」。(圖/記者蔣彤雲攝) 

【亞太新聞網/記者蔣彤雲/新竹報導】
       
新竹縣文化局今日舉辦「歸鄉-蔡蔭棠作品返鄉紀錄特展」,縣府特別在開幕式播放作品「歸鄉」的紀錄片,透過家屬口述記憶以及與作品對照的影像,呈現藝術家的成長與經歷,也記錄文化局與蔡蔭棠親族溝通、將作品完整自美國運回新竹縣的經過,歸鄉之路充滿感情與意義。

紀錄片的開端從作品封箱為起點,由蔡蔭棠的次子蔡世英先生口述「我們都是從台灣來的」,希望父親的畫能回到故鄉。蔡蔭棠出身自新竹縣新埔鎮,受教師南條博明啟蒙,開始油畫創作,這次捐贈的第一件油畫作品即為其1926年所繪的《新埔》。

蔡蔭棠新竹中學畢業後,保送至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由於對藝術的喜好,原欲前往法國巴黎求學,蔡蔭棠的小女兒蔡如蓉在紀錄片說「他不敢跟阿公講」,而後前往日本就讀京都帝國大學經濟系,因對藝術的興趣
,「幾乎所有美術系的課程都修了」,蔡世英也說,「他從來沒有放棄他的興趣」。

在蔡世英的回憶中,全家人搬到台北後,他曾經跟著父親搭火車到淡水,走一段山坡路,就看到淡水白樓(1875年由馬偕博士學生嚴清華所建,一度是畫家們最愛的淡水建築物之一,1992年拆除改建公寓),父親就地寫生;移居美國後,在紀錄片中,蔡世英走到他推敲父親畫下舊金山金門大橋的地點,從畫作中緬懷父親的足跡。


▲蔡蔭棠在子女眼中終年不輟作畫。(圖/記者蔣彤雲攝)

紀錄片中呈現了蔡蔭棠在子女眼中的模樣,包含終年不輟、每天早上作畫,而且蔡蔭棠也落實終身學習,赴美就到社區大學精進英文、考駕照,還曾經由長子蔡世儀開著「老爺車」,與子女們橫渡美國,並寫生記錄沿途風景。蔡蔭棠不只愛好畫畫,也喜歡攝影、小提琴等,興趣廣泛,他「沒有閒過」。

蔡蔭棠與妻子蔡黃四妹感情融洽、無話不談,紀錄片中呈現夫妻倆鶼鰈情深、形影不離的模樣,在世界各地旅遊、創作,並留下大量紀錄。紀錄的最後,由新竹縣長楊文科於新竹縣為作品開箱,象徵文化傳承下一階段的開始以及「歸鄉」的意義。

文化局策展團隊結合畫作與紀錄片影像,在拍攝捐贈作品包裝運輸回到臺灣的過程中,也重返蔡蔭棠的美國故居考據其創作生活,並深度訪談家屬們回憶與藝術家相處的珍貴時光,捕捉作品與實景的生動對話,像是畫作「三藩市樓房」、金門大橋寫生及電信崗等地景色,彷彿透過藝術家的眼睛,看到不同的世界。

在赴美清點作品的過程中,紀錄攝影團隊也捕捉到蔡氏家族9個家庭的面貌,伴隨作品一件件包裝完成,家族成員圍繞在旁,既不捨、又欣慰—這些陪伴家族數十年的珍貴創作,踏上歸鄉之路,回到故鄉與更多人分享。

蔡蔭棠的作品與文物質量俱豐,是近年單一藝術家海外捐贈臺灣規模最大的。楊文科縣長表示,這批由蔡蔭棠家屬捐贈的畫作,是未來新建新竹縣美術館的動力,更會妥善地典藏,讓其世代流傳。

Related Posts

1 of 32,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