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蘇彩娥 綜合報導】
台灣規模最大的跳島藝術盛會「馬祖國際藝術島」邁入第三屆,今年以「拍楸-你的海洋,我的陸」為主題,展期自9月5日至11月16日,橫跨73天,創下歷屆最長紀錄。活動由連江縣政府與中華文化總會共同主辦,邀集來自九國至少55組國內外藝術團隊,於四鄉五島展出超過50件作品,從軍事據點到舊電影院,場場轉化為藝術舞台。


連江縣長王忠銘指出,「拍楸」是馬祖傳統的集體捕魚方式,象徵島民的團結合作。藝術島就像一場文化動員,透過藝術家的加入與在地居民的協力,展現馬祖的文化韌性。今年展期正逢秋季三節,馬祖氣候宜人、海鮮盛產,正是登島賞藝、品味地方的最佳時機。
文化總會秘書長李厚慶表示,藝術島是一項十年五屆的長期文化計畫,透過與多家品牌合作,讓藝術走入日常,拉近人與島嶼的距離。他強調,馬祖從戰地轉型為文化島嶼,藝術島是對話與重塑的重要力量。


文化部次長李靜慧指出,藝術島不僅豐富在地文化資源,也推動文化場域的活化,如梅石演藝廳落成及表演藝術團隊進駐,讓馬祖成為文化網絡的一環。她推薦旅人親臨體驗優人神鼓、台北愛樂、馬祖戲劇團等團體演出。
交通部觀光署署長陳玉秀強調,「文化是觀光的靈魂」,藝術島展現了馬祖的歷史底蘊與藝術創意,透過「藍色公路」跳島旅遊,開啟文化與觀光融合的新模式。
本屆形象影片由創作者「國美」製作,以閩東語「逐逐日」為主軸,採費納奇動畫描繪島民生活,串聯藝術與日常的深刻連結。藝術陣容方面,劉致宏、黃貞燕、郭美君再度聯手創作《漁汐》、《魚漬》,策畫「十人十海」特展;甘銘源以竹編裝置《拍楸-簍光·竹影》再現捕魚記憶;朱威龍、黃心健、陳益輝等亦在各島創作跨領域作品。
舊體育場、軍魂電廠、馬祖報社等空間轉化為展演平台。日本藝術家柳幸典推出《哥吉拉計畫2025》,陳界仁則帶來《帝國邊界小西方公司》。首次開放的26、53與77據點,見證軍事空間轉型為文化基地。
今年更首度啟動國際徵件計畫,吸引來自六大洲213件提案,遴選出如李佩珊《不是誰的棋子,我們是…》、Ken與Julia Yonetani《生命之網》、彭雅倫《白馬非馬》及西班牙胡安·薩摩拉、加拿大Pierre & Marie等國際作品,展現跨國藝術對話。
活動期間將舉行多場表演與限定體驗,包括紙風車劇團、舞蹈空間、簧格音樂、馬祖戲劇團《馬祖心情記事7拍楸》等演出。現場更推出藝術島限定商品,如拍楸拿鐵、藝術霜淇淋、高粱紀念酒與一卡通等伴手禮。
第三屆馬祖國際藝術島將藝術深植島嶼肌理,邀請各地旅人參與這場文化創作行動。今秋登島,從藝術中重新認識馬祖,看見島嶼的當代樣貌與未來想像。
這篇文章 第三屆馬祖國際藝術島啟航 藝術跳島展現島嶼文化新風貌 最早出現於 暢NEWS – 新聞觀點,暢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