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堅持每位孩子都被尊重被溫柔對待。(圖/記者蔣彤雲攝)
【亞太新聞網/記者蔣彤雲/新竹報導】
新竹市育昇幼兒園劉逸竹園長有感理想與現實之間政策落差下的幼教環境正逐漸改變,幾經考慮後選擇自與家人一手創辦、經營了 16 年的幼兒園離開,她一一向陪伴多年的老師們與家長們道別,老師們與家長們除了震驚與不捨,更多的是體諒與支持,在離開時刻收到這麼多溫暖與鼓勵,劉逸竹園長感激不已,也更加不捨。
昨(31)日是劉園長在幼兒園的最後一天,這幾天,她一一向老師們與家長們道別,更多同行好友和前輩得知她將一手創辦、經營 16 年的幼兒園轉讓,第一句話竟是:「恭喜你!」接著不是問她未來的規劃,而是:「有沒有老師可以介紹?」「幼兒園轉讓多少?我也想放手了。」這些看似輕描淡寫的話語,其實道出這一代幼教人員心中共同的無奈與困境。
劉逸竹園長說,理想與現實之間的政策落差,常讓有心好好經營幼兒教育的她與同業不知所措,少子化持續衝擊教育體系,政府為了提升生育率,廣設公立幼兒園、推動私幼轉型為準公共化,這些政策雖出自善意,但在現實的實務操作中,卻產生了資源錯配與人力短缺的副作用,許多公幼因設立過多而出現缺額,另一方面,私幼則面臨招不到老師的困境,主管沒有空間「選人」,只能「有人就上」也讓整體教學品質令人堪憂。
▲經常有畢業學生回來看望劉園長,回憶當年在園方學習的美好。(圖/記者蔣彤雲攝)
劉逸竹園長說,孩子們在團體中出現的小爭執、爭玩具等原本是社幼童間最稀鬆平常的一部分,常被放大成「
霸凌事件」,家長對園所的信任逐漸下滑,老師不敢教,園長不敢說,造成大多數的幼稚教育老師們只能在壓力中小心翼翼的管教,近年,每當與同行聊聊、互相打氣時,聽到最多的是又有哪間園所被家長投訴了。
劉逸竹園長無奈指出,監視器原是為了釐清重大意外的工具,如今卻成為家長「確認真相」的日常依據,即使只是幼童間的小摩擦,甚至沒有造成受傷,也可能導致園所得應家長要求一再調閱畫面、甚至面臨投訴,雖然大部分的案例經過冗長的審議過程,最終還老師清白,但是處理流程不僅耗時耗力,更澆熄了幼教工作者的滿腔熱血,這些監視器畫面背後的疲憊,是主管單位看不到的辛酸。
在資訊快速傳播的時代,一則情緒性的貼文或留言,就可能讓一所兢兢業業經營多年的幼兒園陷入信譽危機,甚至無法翻身,劉逸竹園長說,育昇幼兒園雖不曾被情緒性的貼文或留言困擾,但是不少同業因為一則情緒性的貼文或留言,造成園方面對外界的抨擊越來越不敢溝通,生怕一句好意提醒被截圖、轉傳、曲解,最後演變成公審。
▲第十六屆畢業典禮中依循往例一定要表揚才藝老師和清潔阿姨。(圖/記者蔣彤雲攝)
政府推動融合教育「零拒絕」政策,特殊生比例逐年增加,本是值得支持的理想,但是當師資、人力、專業資源的配套遠遠跟不上,反易造成幼教現場的工作負荷大幅增加,影響了正常的教學步調。
劉逸竹園長說,近年來,「大投訴時代」成了教育界一種沉重的現實,不只是口號,而是真實存在的壓力與淚水,讓無數原本滿懷熱忱的園長與老師們選擇沉默,甚至離開。
劉逸竹園長語重心長認為,教育該是一場合作,不是對抗,今日選擇她深愛的幼兒教育,離開的不是教育的初心,而是那個讓她們無法好好說話、無法真誠教養的氛圍。
劉逸竹園長謝謝每一位曾與她同行的家長與同仁,16年來,她復出的是青春與信仰,也是她的堅持,她衷心希望未來的教育環境裡,能讓孩子能好好被對待,誠懇希望老師能被充分信任,家長與園所能攜手合作,而不是彼此猜疑、防備,她由衷祝福那些仍堅守在第一線的幼教工作者,願大家的努力被看見、被理解、被溫柔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