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總統上任已逾一年,政績乏善可陳,治國重心更頻頻偏離正軌。當南部災區滿目瘡痍,民眾盼不到重建曙光;當產業界深陷高關稅泥沼,出口競爭力節節敗退,賴政府卻仍執迷於「大罷免」的權謀遊戲。根據新國會智庫最新民調,過半數民眾認為賴清德應以總統身分終止罷免並辭去黨主席,專注國政。總統與內閣施政雙雙陷入負評高壓,不僅是民意警訊,更是民眾沉痛的表態。
賴政府上任至今,外交經濟上的戰略失利令民眾憂心。台灣經濟長期依賴出口,卻在與美國的關稅談判中,換來高達20%的關稅,高於日韓的15%。這不僅重創台灣出口競爭力,更暴露賴政府談判無力與黑箱作業─對外不透明、對內不解釋。更甚者,綠營媒體竟刻意誇讚從解放日的32%到20%,降稅有功,掩飾台灣關稅談判成績不佳的現實,硬要演出「自我感覺良好」的虛幻勝利。
內政方面,丹娜絲颱風橫掃南台灣,留下滿目瘡痍。台南、嘉義、高雄許多災區迄今將近一個月仍通訊斷線、電力未恢復。以台南竹林里為例,居民已連續近30天無法通訊,服務電話打到「切心」,連基本訊號都等不到。對照官方匆促拋出的補助方案,「上工津貼」、「修繕補助」等,企圖對失望的民意亡羊補牢,但補助來得遲緩、力度薄弱,民眾心中恐怕只剩一句「不如慈濟」。
事實上,正是在災情慘重的時刻,真正挺身而出、彌補政府空缺的,是慈濟等民間團體。連過去曾與綠營關係密切的楊蕙如都公開批評,指出民進黨支持的「黑熊學院」號稱要建設台灣社會韌性,卻只會賣防災包,對災後重建毫無貢獻。這樣的話語,若出自泛藍陣營,或許仍會被民進黨打為政治操作;但當連自家過去的網路大將都難忍沉默,足見怨氣已沖破同溫層。
外患內憂下,賴政府仍執著於大罷免大成宮。726大罷免已經大翻車,台灣民眾以25:0的成績警醒執政者,要讓民進黨對於押錯政治籌碼能有反省。執政黨原以為罷免在野立委可扭轉國會困局,卻忘了民意厭倦動員與對立。罷免失敗後,罷團四散、彼此切割,執政黨反倒背上政治責任,還得承受盟友變敵的反噬。若再強行推動823罷免,恐將重蹈覆轍,只會加速政治信用破產。
風災不等人,經濟更是冷血的現實。人民不求總統萬能,但最起碼,該在苦難中感到被看見、被安撫,而不是被拋下。從民意的冷眼與社會的疲憊中,賴清德應該清楚:人民要的不是表演型總統,而是一位真正能穩住風雨、止住崩局的領導者。倘若不變,變的將是政權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