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媒體

黑箱談判的代價 20%關稅繼續談?台灣還能送上什麼

美國揮出關稅重拳,台灣仍陷於資訊不透明的霧裡看花。白宮宣布對台課徵20%關稅,比日韓都高,讓未談判就送上台積電投資案的政府臉上無光,遭台幣急升重創的出口業更是雪上加霜。政府忙安撫,稱20%不是定案還有得談。但好消息未至,民眾卻驚見川普聲稱,台積電將在亞利桑那州擴大投資至3,000億美元的外電報導。旅美專家提醒,美國恐怕將要得更多。令人疑惑的是,台灣社會至今無從得知政府到底談了什麼、讓了什麼、換了什麼,我們還有甚麼?

總統賴清德以「還在談」安撫輿情,但美國貿易代表葛里爾已明言新關稅「基本底定」,短期內不會調整,根本打了台灣政府一記悶棍。更令人心寒的是,賴政府面對這場關鍵國際談判,不僅遮遮掩掩,連經濟部長郭智輝都在閉門座談中以「舉例」的方式試水溫,提到台灣可能對美投資高達4,000億美元,引發輿論譁然。民間質疑若此為真,那究竟是國家投資還是企業出資?規劃從何而來?利弊評估是否已完成?目前看來,一切皆無。

民間企業焦躁不安,原因並不難懂。五輪台美關稅談判,民間無所聞問,現在卻面對已成事實的20%稅率。若真要比照日韓投資換關稅,台灣有能力端出對等的籌碼嗎?日本承諾對美投資5,500億美元、南韓3,500億美元,那是GDP與產業結構相對成熟的經濟體,台灣的規模能與其比擬?日本國內生產毛額(GDP)逾四兆美元、韓國近兩兆美元,台灣約八千億美元,僅是日本的五分之一、韓國二分之一。郭智輝輕率地以4000億作「範例」,不僅顯示談判策略的隨興,更暴露政府在壓力下的手足無措。

更諷刺的是,這番「風向式政策」竟美其名是向中小企業就教,請企業提供意見,如果要送上四千億美元大投資要政府出資還是企業籌措。最大受害風險的傳統產業,被問到是否願意籌資赴美,形同把壓力轉嫁給無力對抗的產業弱勢者。此舉,既非策略,亦非責任。

台灣的經濟燈號正一路向下。國發會景氣信號從年初的黃紅燈滑落至6月綠燈;製造業PMI連兩月跌破50,無薪假人數翻倍成長,零售、餐飲、批發業營業額年增率全面轉負,預示著台灣正步入經濟下行的寒流之中。在此背景下,台積電又爆出2奈米技術洩密事件,旅美學者翁履中直指,這不僅是個別員工的道德風險,更反映整體產業焦慮與信任崩解,對未來不確定感的集體反映。

而川普主導的晶片政策更不只是加稅那麼簡單。台灣若無清晰戰略,只會在這場新經濟戰中成為被擠出的棋子,最後失去的不只是稅率優勢,而是整個科技主體性,甚至產業被連根拔起。

當民間專家、產業人士、甚至旅美學者皆發出警訊,賴政府卻仍以保密協定為由,將產業命脈封存在不透明的談判桌下。國民黨發言人凌濤質疑:「救產業的對策是否也簽了保密協定?要等到經濟崩盤、企業倒閉、人民失業之後,才願意公開?」

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現實逼近的警鐘。如今20%已成事實,接下來的《232條款》可能對台灣半導體祭出更嚴苛關稅。台灣還有什麼可以賠?又能賠多久?賴政府若繼續黑箱作業,讓人民一無所知,會不會哪一天也一無所有。

Related Posts

1 of 33,429